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陈桥驿站”“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2.(2017七下·武平月考)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可知,B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不是民主制度,所以排除B项。C项是材料现象的表象内容,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问题,所以排除C项。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这项内容。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皇权的不断加强。
3.(2017七下·武平月考)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
【点评】本题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所吸取的教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4.(2017七下·武平月考)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5.简述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答案】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导致唐朝被藩镇所灭。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该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但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故答案为: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熟记课本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6.(2017七下·武平月考)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就赛先生可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建立的政权。
7.“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史实( )
A.唐朝 B.北宋 C.隋朝 D.秦朝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8.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①分割相权 ②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 ③文臣掌地方行政 ④控制地方财政 ⑤设通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
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9.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从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知,通判还有监察的职权。因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表述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表述完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不大,抓住材料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0.(2018七下·晋江期中)“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有关知识的认识。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提倡和贯彻者,非一朝一帝,也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它源于专制集权主义,反过来又推波助澜,强化了专制皇权。所以出现了题文“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的现象。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1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
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试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1)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3)材料中的“其”指的是谁
(4)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答案】(1)讨论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根本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节度使
(4)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军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末以来社会动荡的原因。依据材料中“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可知他们讨论的是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的问题。依据材料中“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造成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稍夺其权指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制其钱谷指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指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的权利过大对中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其”指的是地方的节度使。
(4)本题考查宋太祖巩固政权的措施。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比较温和,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避免了杀戮又收回了军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故答案为:(1)讨论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根本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节度使。
(4)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军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2017七下·武平月考)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2017七下·武平月考)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战争 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4.(2017七下·武平月考)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 )
A.开国功臣 B.皇亲国戚 C.科举考试 D.地方推荐
5.简述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6.(2017七下·武平月考)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7.“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史实( )
A.唐朝 B.北宋 C.隋朝 D.秦朝
8.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①分割相权 ②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 ③文臣掌地方行政 ④控制地方财政 ⑤设通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9.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0.(2018七下·晋江期中)“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B.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
C.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1)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3)材料中的“其”指的是谁
(4)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陈桥驿站”“杯酒之间销兵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因此: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宋太祖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可知,B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不是民主制度,所以排除B项。C项是材料现象的表象内容,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问题,所以排除C项。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到这项内容。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皇权的不断加强。
3.【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
【点评】本题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所吸取的教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5.【答案】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知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导致唐朝被藩镇所灭。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该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但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故答案为: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点评】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熟记课本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6.【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就赛先生可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建立的政权。
7.【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导致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因此: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因此:
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从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知,通判还有监察的职权。因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表述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表述完整,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度不大,抓住材料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有关知识的认识。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提倡和贯彻者,非一朝一帝,也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它源于专制集权主义,反过来又推波助澜,强化了专制皇权。所以出现了题文“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的现象。
故答案为D。
【点评】学生要掌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因此:
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试宋代的“重文轻武”政策,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2.【答案】(1)讨论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根本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节度使
(4)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军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知识点】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唐末以来社会动荡的原因。依据材料中“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可知他们讨论的是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的问题。依据材料中“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可知,赵普认为,造成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稍夺其权指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制其钱谷指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其精兵指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的权利过大对中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其”指的是地方的节度使。
(4)本题考查宋太祖巩固政权的措施。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比较温和,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避免了杀戮又收回了军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故答案为:(1)讨论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根本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2)措施:①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②削实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制钱谷: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节度使。
(4)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既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军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