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情况监测
朝花夕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
B.《琐记》中,衍太太对鲁迅说偷珠宝的事件后,她就到处散布流言。
C.“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D.《朝花夕拾》中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篇目是《无常》。
2.下列对《朝花夕拾》作品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无常》中鲁迅描绘了儿时在迎神会和舞台上所见的爽直、公正的“无常”形象。
B.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鲁迅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思考,认为要取其精华。
C.《五猖会》中,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以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思考。
D.《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虽粗鄙,但善良,鲁迅对阿长充满感激与怀念之情。
3.下列关于名著的论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多选)
A.《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心情和父亲强迫背诵《天演论》的痛苦感受。
B.《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认为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陆绩怀橘子、子路负米、哭竹生笋。
C.《父亲的病》揭示了所谓的“名医”们巫医不分、故名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D.《狗 猫 鼠》中“我”的小隐鼠并非猫所害,而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了。
E.《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4.下面不能作为对《朝花夕拾》中人物形象概括的一项是( )
A.寿镜吾老先生方正博学,比较开明,虽然回答“我”关于“怪哉”的问题时有些不悦,但是回忆起他,鲁迅先生的内心仍是充满了理解与温情。
B.《琐记》中的衍太太,非常热心、非常理解小孩子,她帮助“我”解决困难,曾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她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温暖。
C.《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絮叨粗俗,但她为“我”买来《山海经》。她对“我”质朴的爱,使成年后的“我”对她充满感激与怀念。
D.《范爱农》中的范爱农,内心充满爱国热情,但当时的环境使不肯随波逐流的他穷困潦倒,一腔热血的他以白眼示人。忆起他,鲁迅内心充满同情和痛惜。
5.选出对《朝花夕拾》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原名:周树人)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2篇,原题为“旧事重提”。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生活和求学的经历,追忆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B.《狗·猫·鼠》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记述了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的丑行,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C.《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大力宣扬了封建孝道。
D.《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史记》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填空题
6.鲁迅先生的《旧事重提》在1928年结集出版时更名为《 》。这十篇回忆性 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
7.“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鲁迅先生却在读了宣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后,“不敢再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其原因是“孝”固然是好的,但盲目的“孝”并不可取。其中卧冰求鲤、 、 等孝道故事,便是荒诞愚昧的,部分故事甚至是扭曲人性的。
8.《朝花夕拾》中除众多人物外,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请参照下面示例,补全其他内容。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折腊梅、捕鸟顽皮好动的“我”。
《无常》中有 的“我”;《藤野先生》中有 的“我”。
9.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文中的“她”是指 ,因给“我”买回 一事,她被儿时的鲁迅称赞“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甚至“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10.名著阅读填空题。
(1)《朝花夕拾》原名《 》,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2)《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图》中,里面的“我”认为《二十四孝图》(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是宣扬 思想的著作。
(3)《五猖会》写的是一种 赛会。
(4)“这是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 (写一人名)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1.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12.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朝花夕拾》其他相关的情节具体分析。
13.《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请你结合本名著相关内容简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内文本阅读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14.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的“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陶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C.“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
D.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的前途、民族命运。
1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D.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16.“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2.B
3.AB
4.B
5.B
6. 朝花夕拾 散文
7.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8. 富有人情、正义,厌恶现实 弃医从文、苦寻救国救民之路
9. 阿长 山海经
10. 旧事重提 封建孝道 迎神 范爱农
11.用意:通过具体描述医生开的药方,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那些庸医的无能,以此讽刺了所谓的“名医”。 12.示例:作者去日本求学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从作者“弃医从文,拯救灵魂”的决定可见他是一个爱国学者。 1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有写人,也有记事,生动有趣。名著里面有回忆童年快乐的百草园,给他帮助的藤野先生等,这些文章蕴含满满的温情;也有对扼杀儿童童心的控诉,对草菅人命的陈莲河等人的批判。
14.C 15.D 16.“那时那地”“那时”指看影片时有人高呼“万岁”时,“那地”指作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原是为寻求救国道路,到日本学医的,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作者意识到,中国民众的不觉悟,正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想用文艺救治人们的精神,唤醒麻木的灵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