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5 11:2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商业活动主体:商人
交易媒介:货币
交易范围:国内贸易、对外贸易
商业活动场所:市场
商运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初步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商运活跃水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海外贸易;纸币;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早期商业交换(以物易物)富足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商人、商业的由来
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
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
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材料:1976年对河南安阳殷墟商王武丁妇好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墓中出土货贝6880枚,在其他商周贵族墓葬中也出土了许多海贝。可见它被作为财富贮存,贝被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被广泛应用。
---《中国钱币文化》 范蠡 子贡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一位大臣,他让西施去陪侍吴王夫差 。西施使用美人计迷惑吴王,最终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范蠡被封为上将军。范蠡功成名就后,他毅然辞去官职,与西施一起隐姓埋名到民间经常,几年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家产,人们称他为陶朱公,他被封为中国财神。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春秋战国都市代表——齐国都城临淄“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辅助性运营场所 (客舍、邸店、车坊)海上丝绸之路路线(瓷路) “南海一号”是一艘在海上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初期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 德化窑粉盒 问题:根据纸币的面值770陌=77000文,武大郎卖炊饼,每个才卖三文钱。如果用此纸币买炊饼可行么?那么这么大面额的纸币是用来干什么的?大宗商贸,方便携带交子产生于四川。北宋时,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大量地铸造铁钱。但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流通和随身携带。据记载一匹罗卖铁钱两万,铁钱两万重500斤。于是,纸币交子应运而生。中国古代货币布币刀币 环钱秦半两汉五铢咸丰通宝开元通宝北宋 交子元代 纸钞明清银锭银票 伴随几百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商品行业繁杂和数量增多,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而封建社会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在社会阶层的排序中,“士、农、工、商”中商也是屈尊末位。对于商人而言,国家没有明文的法律保护,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于是就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山西商帮
徽州商帮
福建商帮
广东商帮
山东商帮
宁波商帮
龙游商帮
洞庭商帮
江西商帮
陕西商帮明清十大商帮商业道德商业竞争激烈--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 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 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 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 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都高度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主张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讲求仁爱之心,不乘人之危而牟利;童叟无欺,市不二价;不卖假货,不赚黑钱。特别是徽商,大多“贾而好儒”,以儒道经商,更赢得商界和顾客的信任和赞赏,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徽商和晋商的经营之道,反映了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最高水平。晋
乔家大院乔家大院 ,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晋商典范会馆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初步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商运活跃水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客舍、邸店、车坊)海外贸易;纸币;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早期商业交换(以物易物)富足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城市的由来 二、商业贸易场所——
“市”的发展西市东市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9处,右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 zhēng )三百下,散。
————《唐六典》材料:(唐末)崇仁坊“一街辐辏(fú còu,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宋代的“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材料: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绝……”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政府对市的控制放松皇都胜迹图(明)繁华的清代京城前门市街 二、“市”的发展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草市”、“草市尉”“草市”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
中心“夜市”普遍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不再受官吏直
接监管,草市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区繁华专门的管理机构 、“市”九处三、商业城市的崛起春秋战国都市代表——齐国都城临淄这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城郭、市肆、舟车以及结构精巧的拱桥,无一不刻划得精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趋势(如数量、分布区域、城市功能等)数量增多;地理位置南移、东移;经济功能增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