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
一、社会变革
二、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
四、华夏认同
一、社会变革 1.经济发展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品需求量增加,门类更加精细,手工业发展。
货币流通,商业经济发展。
铁犁牛耕
扩大耕种面积,提高生产量。
一、社会变革 1.经济发展
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
开垦私田
土地国有
“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左传》
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自耕农兴起
传统贵族衰落
集体劳作,依靠氏族组织
个体劳作,脱离氏族组织
诸侯国面积不断扩大
阶级
宗族
分封制
材料一:西周时期,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求金”、“求车”。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一、社会变革 2.列国纷争
材料内容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礼崩乐坏!
“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一、社会变革 2.列国纷争
春 秋
战 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
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二、变法运动 1.变法原因
经济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经济发展,原有的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政治原因: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需要通过变法强国。
阶级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得地主阶级实力增强。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最有效的途径。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齐国邹忌改革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二、变法运动 2.如何变法
军事
氏族兵发展为常备兵;
商鞅变法采取普遍兵役制,成年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
以当兵为职业的募兵制出现,军队由国家供养。
法律
成文法颁布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将刑法条文铸造在鼎上;
李悝在魏国变法制定了《法经》六篇;
商鞅制定秦律。
二、变法运动 2.如何变法
管理制度
实行县制:
秦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开始设县,到商鞅变法,秦国境内设置了41个县,每县设一个县令,征收赋税。)
晋国约公元前600年实行县制;楚国公元前700年开始置县。
官僚机构:
选拔任免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君授予官吏权力,罢免时收回权力;
官吏实行俸禄制,君主与臣是雇佣关系;
对官吏有一套考核制度,作为升迁、任免的依据;
文武分职、将相分立,各司其职。利于国家事务管理,同时分散权力便于国君掌控。
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变法运动 2.如何变法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官僚制度
中央集权
增加赋税
土地私有
户籍管理
维持秩序
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治国有道,在于弱民”
富国强兵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民风彪悍、疯狂
经济发展受限
有效管理民众
“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女皆死,计功赏至万数。”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经济:
政治:
文化:
阶级:
铁犁牛耕,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
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士阶层活跃受用。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儒家
道家
墨家
阴阳家
法家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儒家
孔子(春秋)
仁
“孝为仁之本”——有差别的爱
“恭、宽、信、敏、惠”——注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
“以德治国”——恢复礼乐制度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道家
老子(春秋)
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朴素唯物史观(遵循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思想;
《道德经》——道家理论成熟标志,道教的经典;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儒家
孟子(战国)
“人之初,性本善。”
“人皆可以为尧舜。”
民贵君轻
荀子(战国)
“人性恶。”
君舟民水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阴阳家
邹衍(战国)
阴阳五行说
阴阳——事物具有正反两个方面
五行——历史始终是按照五德始终次序演变
法家
韩非子(战国)
以法治国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墨家
“兼爱”——无差别的爱
“非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尚贤”——国家治理选用贤能之人
墨子(战国)
三、百家争鸣 2.内容
儒家
道家
墨家
阴阳家
法家
相互批判、相互吸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阴阳观念不论是春秋时期还是后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的思想发展在百家争鸣时代已经基本定性。
三、百家争鸣 3.意义
1、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后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后世中华思想文化影响深远,促进了文化繁荣。
三、百家争鸣 3.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四、华夏认同
指商周所在地,即黄河流域的渭南、豫西北一带;
指天下中心的方位;
商周时期的“中国人”指“华夏”(夏、商、姬、姜),四族之外皆为蛮夷;
“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左传》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中国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宅兹中国
四、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共同始祖的形成——禹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商颂》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四、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迁徙,交流,相互学习,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华夏认同:共同始祖的形成——禹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商颂》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
春秋战国
大交融
华夏认同
大发展
铁犁牛耕
大变革
变法运动
大动荡
诸侯纷争
大解放
百家争鸣
社会大转型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