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壹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壹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 《隆中对》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示意图
孙权---巩固江南
刘备---向西南发展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赤壁之战后
壹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
壹
这里填写标题
这里填写标题
时间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魏 曹丕 洛阳
221年 蜀 刘备 成都
229年 吴 孙权 建业
小
结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9年
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国建立
蜀国建立
吴国建立
标志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贰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封安乐公。
乐不思蜀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贰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贰
贰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吴末代皇帝孙皓被押送洛阳,封为归命侯,284年于洛阳病亡。
三国尽归司马氏
西晋的统一是低质量的统一
——史学家田余庆先生
贰
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为什么?
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少数民族内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书·惠帝纪》
政局动荡
秩序大乱
晋惠帝昏庸,朝政腐败
(1)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西晋初年,晋武帝恢复分封制,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原因?
材料: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材料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八王之乱”
西晋从此衰落,
浩劫国力。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1)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2)少数民族内迁
原因?
早在曹魏统治时期,由于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人口急剧减少,中央和地方官府财政锐减,农业废弛。因此朝廷便推出了“移民实边”政策。
1.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不足而对少数民族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将北方边塞少数民族迁入内地。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反抗。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灭亡。
(2)少数民族内迁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贰
西晋
建
立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灭
亡
原因
实行分封制,导致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晋惠帝昏庸,朝政腐败。
影响: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灭亡:316年, 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残酷压迫少数民族,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壹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壹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标志着士族制度的形成。
壹
材料一 (司马睿)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
材料二 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
“王”指琅琊王氏,“谢”指陈郡谢氏,他们都是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曾先后把持东晋政权。
(2)鼎盛
壹
材料一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壹
继琅琊王氏之后,其他几个士族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把持东晋朝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魏晋中原大族郡望分布图
壹
刘裕 北府兵首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贰
公元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刘宋政权。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汉人政权,史称“南朝”。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建康(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西晋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两晋、南朝简表
洛阳
建康
东晋
南
朝
司马炎
司马睿
266年—316年
317年—420年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史记》描述的江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史记》中江南尚未开发,人烟稀少,生产落后,商业不发达。
《宋书》中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相同:地域辽阔(自然条件)
江南由落后到开发经济水平提高
(南方)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宋书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再加上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使得这一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与北方持平。
农 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
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手工业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在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南朝青瓷莲花尊
灌钢法
千里船
商业
小麦推广
水稻为主
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灌钢法
魏晋南北朝
唐安史之乱后
南宋
奠定基础
开始南移
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宋代
落后期
开发期
繁荣期
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壹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羯 后赵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賨 成汉
汉 前凉、西凉、北燕
壹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壹
淝水之战前,苻融曾劝谏苻坚:“陛下您恩宠善待鲜卑、抢等族,现在他们布满首都附近,而我们氐族的人民,却被赶到边远的地方去。现在倾国攻击东晋,如有变故,我们怎么保护祖宗社稷呢!” ——《晋书》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淝水之战前,前秦政权面对的主要内部问题是什么?
前秦境内民族成分复杂,外族人分布于政治中心周围,形成政治军事威胁。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兵力对比:80万:8万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前秦战败,迅速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贰
嘎仙洞—鲜卑拓跋部先祖所居石室
嘎仙洞刻石拓片
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迁都洛阳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
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
措施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说汉话
穿汉服
《孝文帝出行图》
胡服俑
汉服俑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北魏文官俑》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
改汉姓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定门第
通汉婚
北魏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及诸卿设置齐备,设官一准南朝,以为永制。
——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
孝文帝依照魏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且设县令,杜绝了官姓家族的发展。
用汉制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征服。
——马克思
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
定门第
通汉婚
用汉制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促进了民族交往和民族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作用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
六镇起义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动的农民起义。战争起因是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且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兵役繁重,最后发起叛乱。
贰
北朝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隋
朝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亡。
589年,杨广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SUMMARY
结
总
阶
段
特
征
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体现民族交融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