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5:4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张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变革与发展——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讲学图》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有道→无道?
自天子出→自诸侯出?
时代之变?
国家之变?

变革之因
——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变革之始——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一、时代动荡
西周分封示意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问题一: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比较三幅图片,分析周朝形势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室为尊
分封天下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王室濒危
七雄兼并
变革之始——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问题二:结合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时代动荡
材料一 ……郑庄公不通过周平王径自出兵伐卫。这是春秋时期不经周王授权一个诸侯国自行征伐另一个诸侯国的开始。……当时平王的势力已十分衰弱,面对强势的郑庄公,只得忍气吞声、默不作声。
——陈雪良《春秋:诸子的星空》
材料二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刘向《<战国策>书录》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纷争不断,动乱不止
三家分晋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说法不一)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时代特征:
动荡与变革
变革之始——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二、民族关系
问题三:“华夏”是如何产生的?
材料三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原各国:发展先进,自称“华夏”
戎狄蛮夷:交流往来,认同“华夏”
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春秋民族示意图
变革之始——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二、民族关系
讨论:“华夏”观念的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
胡服骑射雕塑
材料四 “胡服骑射”还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大大缩短了胡汉民族的心理差异,胡人开始从感情上亲近赵人,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那种“传统”心理也逐渐削弱,由此奠定了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于凯《战国史》
战国时,赵武灵王采用西方和北方民族的服饰,教人民学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民族认同与交融);
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
变革之始——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三、经济基础
材料五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管子 轻重乙》
材料六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 雍也》
材料七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铁农具
春秋晚期牛尊
都江堰示意图
铁农具的使用
牛耕推广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生产力的发展、农业进步
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
变革之始——时代特征与经济基础
三、经济基础
材料八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问题四: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
货币流通广泛;
中心城市繁荣;
工商业发展迅速。
生产关系变革
推动

变革之思
——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变革之思——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一、思想先驱
思想家:孔子
相关著作 《论语》
思想核心 “仁”
治国理念 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政治主张 恢复礼乐制度、同时又承认制度改良
教育理念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问题一:孔子具有哪些思想主张?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里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变革之思——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一、思想先驱
问题二:老子具有哪些思想主张?
思想家:老子
相关著作 《老子》
思想核心 “道”
唯物观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辩证思想 事物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政治主张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变革之思——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一、思想先驱
思考:结合材料,说说儒道矛盾之处在哪?又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材料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
以“仁”“义”治国,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对“仁”“义”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欲望的体现,违背了治国之“道”
以“道”“德”治民,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针对春秋时局之变
寻求变革、治国之道
提出思想主张
变革之思——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问题三:百家争鸣中,下列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孟子
荀子
庄子
邹衍
墨子
韩非子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理论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变革之思——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讨论:结合材料和课本,讨论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材料十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
生产力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变化
士阶层崛起
学术下移,士人周游列国,受到重用
旧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学术交流
思想碰撞
百家争鸣
变革之思——思想先驱与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材料十二 原诸子之立说著书,盖皆欲以一己之思想学说以广播于天下者也。二千年来,我国之民族思想,社会文化,学者著述,几无不受诸子之影响……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十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通史》
思考:百家争鸣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变革之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变革之法——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一、商鞅变法
材料十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趋利。……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 要略》
问题一: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秦国为何要变法?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兼并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
百家争鸣的思想推动
秦国国君渴望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
变革之法——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一、商鞅变法
问题二:阅读课本P11,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领域 主要内容
经济
军事
基层管理
地方政治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变革之法——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一、商鞅变法
问题三:结合课本内容和材料回答,商鞅变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十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变革之法——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一、商鞅变法
思考:阅读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材料十五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的结局
材料十六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秦策》
材料十七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也。
——《韩非子》
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但改革的精神却是每个时代不可或缺的!
更高的理论角度,提出“法古”“循礼”之弊,指出现行的政治制度应当适应时代需要而改革。
变革之法——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二、其他变法
了解:你还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有哪些变法?
时间 诸侯国 主要政策和内容
春秋
时期 齐国 “相地而衰征”:土地好坏收税
晋国 “作爰田”:按土地收税
鲁国 “初税亩”:履亩而税也
战国
时期 魏国:李悝改革 《法经》、“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武卒制”;西门豹治邺
楚国:吴起改革 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私门请托。
本课总结
变革与发展——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局变化
(礼崩乐坏,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经济发展
(铁犁牛耕,工商业发展)
思想繁盛
(春秋:孔子与老子
战国:百家争鸣)
变法运动
(代表:商鞅变法)
针对
推动
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