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5: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丁昕怡
历史文化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
制作时间
2023
0630
丁昕怡

朝建立


军入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目标:
(一)通过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锻炼唯物史观的历史思维。
(二)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时空素养;通过地图,明确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三)通过分析、总结、归纳史料,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四)感悟明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历史使命感;感悟明朝逐渐落后于历史潮流,一味的保守只会造成落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368年
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44年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新航路开辟
15C末16C初
文艺复兴
14C-16C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
近代科学革命
宗教改革
16C-17C
16C中叶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人获得
澳门租住权
1380年
废宰相制
1403年
设立内阁
1420年
设立东厂
1571年
册封俺答汗
西方:向近代迈进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落后于世界大潮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
巩固原有的格局与秩序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丁昕怡
明朝政治制度
的变化


海上交通
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
明清易代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
的变化
第一子目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图为位于安徽 凤阳的明皇陵,是朱元璋登基后为死于瘟疫的父母修建的陵墓。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朱元璋称帝,明朝建立
明军北上,元朝灭亡
元朝爆发农民起义
1351年
1368年
第一子目
废除宰相制度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三公九卿
设宰相
中外朝
抑宰相

三省六部
众宰相
二府三司
限宰相
中书省
相权扩张




问题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胡惟庸
第一子目
设置内阁
问题2: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政务繁多、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后继者呢?
皇帝
刑部
礼部
兵部
吏部
户部
工部
殿阁大学士
内阁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中书省(宰相)
◎文渊阁
达到全盛
有所发展
正式确立
第一子目
设置内阁
奠定基础
◎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明成祖
正式设立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授予内阁票拟权
给奏章拟处理意见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部权尽归内阁”
◎批红
◎明宣宗朱瞻基
◎明神宗朱翊钧
第一子目
设置内阁
◎张居正
问题3
明朝内阁与前朝宰相有何不同?
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二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周谷城:《中国政治史》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以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比拟宰相,是当时和后世的习惯说法,某人出任大学士,即有“入阁拜相”之称。而黄宗羲指出,内阁只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能与宰相等同。
——冯天瑜:《试论<明夷待访录>政治理念的“现代性”》
第一子目
宦官专权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刘谨
问题4:宦官专权的局面是怎么造成的?
通政司
司礼监
皇帝
司礼监
内阁票拟
司礼监
皇帝批红
司礼监
内阁
通政司
司礼监
内阁票拟
司礼监代批红
内阁
◎明代内卫特务组织东厂梅花令牌
第一子目
废除宰相制度
◎黄宗羲
任务二
分析明太祖与黄宗羲对废宰相的理解为何不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夷待访录·置相》
概括黄宗羲对废宰相的理解。
任务三
任务一
总结明太祖对废宰相的看法。
◎朱元璋
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
——肖立军:《明代内阁的设立、职掌及地位》
学业质量水平4对“历史解释”的要求:
4-3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评述历史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
主观情感
所处时代
问题角度
阶级立场
……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海上交通
与沿海形势
第二子目
郑和下西洋
问题1:郑和为何下西洋?
◎郑和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据方豪统计,郑和下西洋期间,计“进口”五金类15种、香类29种、珍宝类23种、动物类21种、布类51种、用品类(不含金属品)8种、药品类(不含香类)22种、颜料8种、食品3种、木料3种。搜求这些物品,主要是为了充供内廷,并不是为了经贸。
——张之傑:《郑和下西洋与麒麟贡》,载《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原因
寻找惠帝
宣扬国威
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追求
◎郑和航海路线图
第二子目
郑和下西洋
明朝奉行“厚往簿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
——《明史》
郑和第4次下西洋访问过的莫桑比克沿海,已到达南纬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没有郑和所开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欧洲人无法这么快到达中国。正是郑和下西洋为16世纪-17世纪数以千计的西方传教士的直接来华做了交通上的准备。传教士所带来的海外世界的新内容,也为明清中国人重新理解世界、认识海洋奠定了基础。
——邹振环《郑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时代”前奏》
问题2: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任务二
理解“郑和下西洋”地位
分析“郑和下西洋” 积极影响
任务三
任务一
分析“郑和下西洋”消极影响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嘉靖平倭衹役纪略》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第二子目
海禁变化
问题1:明朝沿海危机何来?
元朝末年
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洪武年间
严厉禁止
海外贸易
洪熙-弘治年间
永乐年间
郑和下西洋
海禁松弛
下西洋停止
海禁强化
嘉靖年间
严厉禁止
海外贸易
隆庆年间
隆庆开关
海禁限制放松
问题2: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第二子目
戚继光抗倭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
——《明史》卷一百《戚继光传》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俞大遒
第二子目
欧洲殖民者带来挑战与机遇
◎葡萄牙占领澳门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44年
明朝灭亡
新航路开辟
15C末16C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
16C中叶
◎十六世纪台湾形势
问题3:欧洲殖民者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挑战?
1624年
1626年
1642年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7C
问题4:欧洲殖民者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机遇?
葡萄牙人获得
澳门租住权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
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第二子目
欧洲殖民者带来挑战
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问题3:欧洲殖民者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挑战?
问题4:欧洲殖民者给明朝带来了什么机遇?
◎明朝红夷大炮
第三子目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内陆边疆
与明清易代
◎俺答封贡
第三子目
经略内陆边疆
◎明朝北部形势图
问题1:明朝北部边疆有何变化?
俺答封贡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结束了蒙古各部与明朝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对立局面。第二,促进了蒙汉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三,再一次确立了蒙古各部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从长远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有重大意义。
——王天有、高寿仙《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鞑靼进攻明朝
土木之变
1449年
1550年
俺答封贡
1571年
第三子目
经略内陆边疆
◎明朝形势图(1433年)
问题2:明朝经略内陆边疆措施有何特点?
地区 措施
北部
西南
东北
蒙古
女真
西藏
修筑长城
土登堡之变
隆庆和议(册封、互市)
羁縻册封
设行都指挥使司
管辖军民
镇压、招抚、册封、防范
设奴儿干都司
形式多样,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第三子目
明清易代
正式确立
女真建金
1616年
努尔哈赤称汗
国号大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清政权的建立
◎努尔哈赤
◎皇太极
第三子目
明清易代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问题3:明朝为何灭亡?
崇祯皇帝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然其与明亡推脱不了干系。崇祯太有作为,干涉内阁的正常运行;荒废厂卫,使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疑心过重,擅杀朝廷重臣特别是武将……他的有为和无为,以及个人消极的性格,终于导致了严重的毁灭性的后果,落为亡国之君。
——许伟、薛权开:《崇祯皇帝与明朝的灭亡》
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20年间,水、旱、蝗、雹等灾害连年不断,遍及全国……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农民破产失业,流散四方,起义此起彼伏。
——刘厚生:《明朝何以亡国》
第三子目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
正式确立
女真建金
1616年
努尔哈赤称汗
国号大金
1636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1644年
清军进入山海关
进占并迁都北京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
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
思考:清朝沿袭了明朝哪些制度?又有什么改变?
第十三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明朝建立
1368年
明朝灭亡
1644年
废宰相制
1380年
土木堡之变
1449年
册封俺答汗
1571年
后金建立
1616年
皇太极称帝
1636年
设立内阁
1403年
设立东厂
1420年
农民起义
1627年
新航路开辟
15C末16C初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
16C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
澳门租住权
17C20年代
荷兰、西班牙分别侵占台湾南部、北部
1642年
荷兰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17C
文艺复兴
14C-16C
戚继光抗倭
16世纪中叶
郑和下西洋
1405年—1433年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完善明朝时间轴。
2、明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同时面临巨大危机,这其中蕴含了诸多启示,请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明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完成2021年高考真题(全国甲卷)第42题。
4、预习第14课,思考清朝沿袭了明朝哪些制度?又有什么改变?
第三子目
经略内陆边疆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图6)
2021年高考真题(全国甲卷)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图6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