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感悟其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领会其生命的诗意。
3.学习杜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感悟其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领会其生命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诗圣有杜甫,识得民间苦中苦”,杜甫以博大坦荡的胸怀,忧国忧民。其诗尤其以“沉郁顿挫”见长,情感深沉,节奏抑扬顿挫。《登高》就是重要代表作,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一起欣赏的《登高》,一起学习杜甫“沉郁顿挫”。
二、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1、“沉郁”指诗歌的情感深沉蕴藉。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意象密集,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颌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伦。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作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滚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苦恨: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写出了个人漂泊西南衰老多病囊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庚,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作者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苦恨是他内心的感受,是对自己的,也是对苍生的。“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情感:远离故乡、漂泊在外之苦, 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之悲,
国家动乱、生活艰难之恨, 孤独一人、护病断酒之伤。
2、“顿挫”指诗歌的韵律抑扬顿挫。
《登高》被人称之为“古今七律第一”,“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章法开合有致。
诗歌前四句写景,在描绘秋景的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巧妙融入其中,使主观感受与客观物象达到和谐统一;后四句抒情,将万里漂泊多病的孤苦悲情直接抒发,字字含情,句句挥泪。最后落笔在“新停浊酒杯”这一生活细节上,纵横开合变化自如。
对仗严密工整。
每联皆对仗,且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结构回环照应。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以“风急”总领前四句,之后景象皆因风急而起。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一、三两句相承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写江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以“万里”总领后四句,同时又与前四联相承接。五、七两句相承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写多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及“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针线绵密。
四、拓展延伸
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探究作者“沉郁顿挫”之根本。
复习、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透视出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极其沉郁顿挫。
从诗人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诗作中,我们恍然大悟,作者悲秋,由自然、个人而及社会,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悲生理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登高》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震撼人心!
五、总结
《登高》是杜甫的一段人生的注脚,而杜甫更是一段历史时期的注脚。他于自我的方寸之间寻到了天地的大义,以一己之力承载了历史的使命。在无穷无尽的苍穹之下,我们也是渺小的那一个。但诗人杜甫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心怀天下,兼济苍生,才是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使命与担当。天地方寸间,心系家国天下。路漫漫其修远,民生疾苦记心间。愿我们都能胸怀远大,心系家国,励志化辊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