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时作业: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时作业: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5 14:30:16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时作业: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基础巩固
1.(2021·山东模拟)如下图所示内容,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0年,“海基会”成立,次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A.民族区域自治 B.对外开放
C.外交事业发展 D.祖国统一
2.(2019·甘肃模拟)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
3.对下面两幅图片的理解认识不恰当的是(  )
A.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因素
D.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2018·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5.(2019·苏州)“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这是给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阂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6.(2019·齐齐哈尔)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7.(2017八下·耒阳月考)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
二、拓展延伸
8.国共关系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谁被选举为总理?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
(3)国共之间“合则两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应是什么?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元朝 设____,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1662年 ____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945年 ____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申大陆对台一贯的大政方针。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提示,将上表空白处填写完整。
(2)造成材料二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九二共识”具体内容是什么?
(4)请你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出谋划策。
三、合作探究
10.请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整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历史发展线索。
四、学习心得
11.学习了第12课《民族大团结》,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五、自主预习
12.请你自主学习《第15课 钢铁长城》,思考问题。
(1)我国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空军的原因?
(2)火箭军的发展历程?
(3)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和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C的内容题干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同时,所给选项内容也降低了做题的难度。
2.【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因此: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题意无关;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符合题意;
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含义,难度不大,熟记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片内容可知,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习近平、马英九会面使海峡两岸的关系迈进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还面临着种种问题,C项正确;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仔细阅读题干材料,理解和平统一的方针,逐一分析选项,排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B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所以,“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牢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的基础和前提。本题难度不大。
5.【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高秉涵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的事迹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手足情深,也彰显了民族亲情。
ABC三项都不是高秉涵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彰显了民族亲情是高秉涵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②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③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④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是 ①④②③。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解题关键是对海峡两岸交往的事件的时间的掌握。
7.【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大陆将《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使该实现历史性合璧只能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政治经济交流形成常态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至于B、D两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8.【答案】(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国共两党的分裂一次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一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
(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据所学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20世纪40年代的分裂造成了如今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如果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应是实现祖国的统一,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合作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程,都是站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立场上思考问题的。
故答案为:
(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统一;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特别是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9.【答案】(1)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日本
(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解放台湾等。
(3)“九二共识”指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二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历史原因有解放战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失败,退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根据材料三“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申大陆对台一贯的大政方针。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可知,材料三中“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两岸关系,坚决抵制、打击“台独”活动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史实。
10.【答案】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成立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往来的重大事件: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成立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故答案为: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成立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海峡两岸往来的事件较多,注意准确掌握。
11.【答案】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一直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破坏民族团结入手,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冲突,最后达到其分裂目的。所以在当前的历史与现实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团结,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特别要重视民族关系,促使56个民族和睦一家亲。
一是要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各民族集中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知识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民族大团结》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一直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破坏民族团结入手,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冲突,最后达到其分裂目的。所以在当前的历史与现实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团结,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特别要重视民族关系,促使56个民族和睦一家亲。
一是要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各民族集中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故答案为: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一直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破坏民族团结入手,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冲突,最后达到其分裂目的。所以在当前的历史与现实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团结,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特别要重视民族关系,促使56个民族和睦一家亲。
一是要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各民族集中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点评】本题题干虽小,但知识含量较大,试题有一定难度,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也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解题主要是在知识识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相关知识,加以总结归纳,主要是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根据课文基础知识,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两方面分别阐述。
12.【答案】(1)巩固国防,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2)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是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意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的原因:巩固国防,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核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是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财政资源,这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国防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成就、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课时作业: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基础巩固
1.(2021·山东模拟)如下图所示内容,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90年,“海基会”成立,次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A.民族区域自治 B.对外开放
C.外交事业发展 D.祖国统一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5年11月,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选项ABC的内容题干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同时,所给选项内容也降低了做题的难度。
2.(2019·甘肃模拟)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了著名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因此: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题意无关;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不符合题意;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符合题意;
D海峡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含义,难度不大,熟记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对下面两幅图片的理解认识不恰当的是(  )
A.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
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因素
D.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片内容可知,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习近平、马英九会面使海峡两岸的关系迈进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还面临着种种问题,C项正确;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湾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海峡两岸的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仔细阅读题干材料,理解和平统一的方针,逐一分析选项,排除错误和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2018·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答案】B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3月以来,台湾政局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所以,“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一个中国,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要牢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的基础和前提。本题难度不大。
5.(2019·苏州)“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这是给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的颁奖词,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他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
A.促成了“一国两制” B.消除了两岸隔阂
C.发展了“九二共识” D.彰显了民族亲情
【答案】D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高秉涵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的事迹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手足情深,也彰显了民族亲情。
ABC三项都不是高秉涵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彰显了民族亲情是高秉涵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6.(2019·齐齐哈尔)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下列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台湾调整三不政策
②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③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④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②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③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④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是 ①④②③。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解题关键是对海峡两岸交往的事件的时间的掌握。
7.(2017八下·耒阳月考)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年6月,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大陆将《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使该实现历史性合璧只能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政治经济交流形成常态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至于B、D两项明显错误。故答案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二、拓展延伸
8.国共关系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历史证明:国共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同盟会是国民党的前身,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谁被选举为总理?
(2)国共关系呈现多次对抗,其根源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
(3)国共之间“合则两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应是什么?
【答案】(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工人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在同盟会的成立大会上,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了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国共两党的分裂一次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一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
(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据所学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20世纪40年代的分裂造成了如今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如果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应是实现祖国的统一,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的合作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程,都是站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立场上思考问题的。
故答案为:
(1)孙中山;
(2)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国共分裂对峙,给日本侵略中国以可乘之机;四十年代国共分裂导致全面内战,台湾至今与大陆分离;(任答出其中一例即可)
(3)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统一; 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识记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相关史实,特别是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元朝 设____,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1662年 ____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945年 ____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材料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申大陆对台一贯的大政方针。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请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提示,将上表空白处填写完整。
(2)造成材料二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习近平主席提到的“九二共识”具体内容是什么?
(4)请你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出谋划策。
【答案】(1)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日本
(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解放台湾等。
(3)“九二共识”指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等。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二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历史原因有解放战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失败,退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根据材料三“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申大陆对台一贯的大政方针。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可知,材料三中“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两岸关系,坚决抵制、打击“台独”活动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史实。
三、合作探究
10.请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搜集整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和缓与发展的相关资料,并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历史发展线索。
【答案】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成立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往来的重大事件: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成立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故答案为:
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炮击;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1992年,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成立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海峡两岸往来的事件较多,注意准确掌握。
四、学习心得
11.学习了第12课《民族大团结》,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答案】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一直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破坏民族团结入手,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冲突,最后达到其分裂目的。所以在当前的历史与现实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团结,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特别要重视民族关系,促使56个民族和睦一家亲。
一是要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各民族集中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知识点】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通过《民族大团结》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一直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破坏民族团结入手,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冲突,最后达到其分裂目的。所以在当前的历史与现实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团结,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特别要重视民族关系,促使56个民族和睦一家亲。
一是要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各民族集中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故答案为: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一直是境内外“反华势力”“分裂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从破坏民族团结入手,蓄意挑起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冲突,最后达到其分裂目的。所以在当前的历史与现实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团结,振兴国家,实现中国梦,特别要重视民族关系,促使56个民族和睦一家亲。
一是要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各民族集中在一个国家内共同生活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中国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中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原则。民族平等是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包含汉族及其居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包含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包含民族自身特点和优点的充分展现。
【点评】本题题干虽小,但知识含量较大,试题有一定难度,既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也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解题主要是在知识识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相关知识,加以总结归纳,主要是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根据课文基础知识,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两方面分别阐述。
五、自主预习
12.请你自主学习《第15课 钢铁长城》,思考问题。
(1)我国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空军的原因?
(2)火箭军的发展历程?
(3)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和意义?
【答案】(1)巩固国防,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2)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是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意义: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的原因:巩固国防,抵御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核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是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了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财政资源,这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国防建设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我国的国防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成就、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