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模拟)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全民愤怒,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C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A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B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的有关知识。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序幕。
2.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②③符合题意,排除ACD,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3.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为中国近代史开辟道路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 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4.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报刊,积极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①《国闻报》 ②《时务报》 ③《变法通议》 ④《万国公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①②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戊戌变法运动中宣传维新思想的著名报刊,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2018·永州)梁启超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宣扬革命 B.发展科技 C.抵御外侮 D.维新变法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梁启超曾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说明他主张变法图强。1898年,清政府内患外忧,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和影响。
6.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它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7.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的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戊戌变法运动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在戊戌变法内容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 D.训练新式军队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但是也触动了顽固派的特权利益;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有利于近代文化的传播。其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经济上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 。
9.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员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题目中提到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这正是科举制的晋升之路,而题目目的是说“涉及到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应该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废除八股,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史实之一,要准确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10.(2020九下·淮滨月考)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A:下诏鼓天下之气 ,不符合题意;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不符合题意;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要是想学习日俄进行维新变法,使中国通过变法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最根本”,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1.主张救亡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宝箴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谭嗣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政变的相关史实。
12.1898年9月28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这件事又一次见证了(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维新变法运动不可行
C.封建制度的腐朽 D.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898年9月28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反映的是戊戌政变,这件事又一次见证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表明在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行不通,因此使中国独立富强的重任就放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1911年他们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先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然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3.(2016八上·常熟期末)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公车上书。本题以公车上书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2017·泰安)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刺激清政府开始了维新变革,在中国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改变落后军事观念的是洋务运动,AD错误;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是张謇,C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15.(2019·甘肃模拟)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近代有识之士挽救民族的一场尝试,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这场运动很快就失败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
A维护了封建统治,与史实不符;
B得不到群众支持,与史实不符;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符合题意;
D传播了革命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难度不大,掌握及基础知识即可,也可用排除法作答。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日本有保国会,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强学会宣言(1895年8月,作者康有为)
材料二:1898年6~9月,光绪帝发布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①发展农工商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开放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④训练新式海陆军;⑤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⑥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⑦修筑铁路;⑧采购西洋枪炮。
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成立强学会的背景。
(2)“要使四万万中国人有希望”,康有为认为应该怎么办?
(3)请把材料二中的变法法令按类别填在下表(只填序号)。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实行维新变法。
(3)③⑥;①⑦;④⑧;②⑤
(4)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材料“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可知,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刺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修筑铁路;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采购西洋枪炮;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同时规定,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开放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4)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其中戊戌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答案为:(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实行维新变法。
(3)③⑥;①⑦;④⑧;②⑤
(4)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7.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船炮之利,其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材料三: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4)根据材料四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些措施顺应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答案】(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3)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这几个方面。
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5)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根据材料二“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据所学知,“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光绪帝无实权,维新派没有实力,不能联系群众。顽固派势力强大,戊戌变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会感到“无力回天”。
(3)根据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谭嗣同喊出“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兴民权。”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提出兴民权;根据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提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根据所学可知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5)根据材料“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结合所学可从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等方面回答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故答案为:(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3)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这几个方面。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5)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戊戌六君子、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的原因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训练
一、选择题
1.(2020·广东模拟)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2.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3.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为中国近代史开辟道路
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4.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报刊,积极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①《国闻报》 ②《时务报》 ③《变法通议》 ④《万国公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5.(2018·永州)梁启超曰:“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宣扬革命 B.发展科技 C.抵御外侮 D.维新变法
6.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7.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
A.训练新式军队 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8.在戊戌变法内容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 D.训练新式军队
9.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撤冗员
10.(2020九下·淮滨月考)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11.主张救亡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宝箴
12.1898年9月28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这件事又一次见证了(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维新变法运动不可行
C.封建制度的腐朽 D.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
13.(2016八上·常熟期末)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4.(2017·泰安)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15.(2019·甘肃模拟)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D.传播了革命思想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日本有保国会,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强学会宣言(1895年8月,作者康有为)
材料二:1898年6~9月,光绪帝发布一系列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①发展农工商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开放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④训练新式海陆军;⑤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⑥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⑦修筑铁路;⑧采购西洋枪炮。
材料三: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成立强学会的背景。
(2)“要使四万万中国人有希望”,康有为认为应该怎么办?
(3)请把材料二中的变法法令按类别填在下表(只填序号)。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
17.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船炮之利,其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材料三: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材料四:“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4)根据材料四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些措施顺应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全民愤怒,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C符合题意;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A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B不符合题意;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的有关知识。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的序幕。
2.【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②③符合题意,排除ACD,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3.【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 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4.【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1895年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①②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戊戌变法运动中宣传维新思想的著名报刊,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梁启超曾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说明他主张变法图强。1898年,清政府内患外忧,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法图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发动戊戌变法,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和影响。
6.【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它的颁布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7.【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的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戊戌变法运动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但是也触动了顽固派的特权利益;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有利于近代文化的传播。其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经济上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 。
9.【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题目中提到的“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翰林”,这正是科举制的晋升之路,而题目目的是说“涉及到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应该是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废除八股,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史实之一,要准确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10.【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 A:下诏鼓天下之气 ,不符合题意;
B. 迁都定天下之本 ,不符合题意;
C. 练兵强天下之势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要是想学习日俄进行维新变法,使中国通过变法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最根本”,细心辨别备选项,找到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11.【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谭嗣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表达了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精神,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政变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898年9月28日,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反映的是戊戌政变,这件事又一次见证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表明在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道路行不通,因此使中国独立富强的重任就放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1911年他们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另外向学生说明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先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然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13.【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公车上书。本题以公车上书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刺激清政府开始了维新变革,在中国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了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始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改变落后军事观念的是洋务运动,AD错误;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是张謇,C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近代有识之士挽救民族的一场尝试,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维新派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破坏,这场运动很快就失败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
A维护了封建统治,与史实不符;
B得不到群众支持,与史实不符;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符合题意;
D传播了革命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影响,难度不大,掌握及基础知识即可,也可用排除法作答。
16.【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实行维新变法。
(3)③⑥;①⑦;④⑧;②⑤
(4)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1)材料“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可知,这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刺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二“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修筑铁路;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采购西洋枪炮;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同时规定,政治上,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开放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4)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其中戊戌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答案为:(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实行维新变法。
(3)③⑥;①⑦;④⑧;②⑤
(4)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17.【答案】(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3)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这几个方面。
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5)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结合所学可知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根据材料二“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据所学知,“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光绪帝无实权,维新派没有实力,不能联系群众。顽固派势力强大,戊戌变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他会感到“无力回天”。
(3)根据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谭嗣同喊出“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兴民权。”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提出兴民权;根据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提出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根据所学可知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5)根据材料“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结合所学可从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等方面回答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故答案为:(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3)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这几个方面。措施: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5)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戊戌六君子、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的原因等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