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课前提问:我们如何称呼我们的国家?
乾隆(1711-1799)
为什么乾隆以“天朝”来代指国家?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文明的冲突与帝国的博弈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面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天朝上国的迷梦
材料一: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它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中国近代史》
华夷之辨
事实果真如此吗?
清代万国来朝图
材料二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 ——摘自《林则徐使粤两广奏稿》
壹
文明冲突
——十九世纪的世界和中国
1689
1729
1757
1765
1781
1789
1813
1840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设立军机处
关闭江浙闽海关
工业革命开始
《四库全书》初稿完成
法国大革命爆发
天理教攻打皇宫
鸦片战争爆发
1835
英国宪章运动
思考1:18-19世纪中期的中国在国内外面临着怎样的形势?
1.近代西方国家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高速发展
2.殖民主义国家的矛头指向中国
3.中国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4.国内科技进步缓慢,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思考2:中国和英国之间为什么会爆发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社会背景
世界
中国
供给
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需求
>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1.英国对于市场的渴望
选一选:英国该如何扩大市场?为什么?
A.扩大贸易
B.殖民侵略
1.一本万利,回报率高
1.成本低
2.符合国际交往共识
3.对国内局势影响小
A.扩大贸易——马戛尔尼使华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请求:
1.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
2.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一所货栈,以销售货物。
3.于舟山附近指定一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存放货物及停泊船舶。
4.于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方供英国商人居住,并允许他们自由来往于广州和澳门。
5.取消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转运税,或至少将税率降低至1782年关税的水平。
6.准许英国商人按中国所定税率切实纳税,不在税率之外另行征收,并请赐中国税单一份供英国商人参照。
结局:要求遭到全部拒绝。
思考3:为什么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会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马戛尔尼单膝下跪觐见皇帝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不同,双方在礼仪上爆发了冲突,互不相让,最终导致外交谈判破裂。
材料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官员,蔑视贸易。巴罗(马戛尔尼助手)写道:“中国人 从小时候吃奶起就逐步养成了对外国人和商人的偏见。”
——( 《停滞的帝国》,62页)
材料二:清政府对于中西贸易的限制
1.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2.只允许与规定的行商进行交易
3.只能在秋季进行贸易,春节前必须离开广州。
4.外国人不能学习中文,只能与“公行”的翻译进行接触
5.外国人不准携带武器
思考4:材料中体现了清政府对于对外贸易怎样的态度和政策?
广州十三行
态度:存在偏见,持蔑视和防备态度
政策:闭关锁国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2.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表格一: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年度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 2915 219 0619 (+) 99 7704
1795-1799 537 3015 579 9722 (+) 34 6957
1830-1833 733 5023 995 0286 (+)261 5263
鸦片走私前中英贸易
呢绒、布匹(难卖)
茶叶、生丝、瓷器
(畅销)
中国
英国
根据表格一和示意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
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开始走私鸦片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3.罪恶的鸦片贸易
英国鸦片走私船
表格二:鸦片在中英贸易中的比重 年份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 250万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3.罪恶的鸦片贸易
材料二: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为计?”
——林则徐于1838年10月上《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材料一:故道光三年以前,每岁漏银数百万两……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盛京等处为我朝根本重地,近亦渐染成风。
——黄爵滋于1838年6月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
思考5:根据表格和材料,分析鸦片贸易对中英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思考5:根据表格和材料,分析鸦片贸易对中英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英国:
1.扭转局势,由贸易入超变为出超
中国:
1.侵蚀民众身体、败坏社会风气
2.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影响国家财政
3.军队中鸦片流行、导致士兵身体虚弱,战斗力下降
坚决维护鸦片贸易
开展全国禁烟活动
vs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讨论1:如果不禁烟,这场中英之间的战争能避免吗?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原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硬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二、战争爆发的原因:4.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1839)
导火索
非正义性
世界
1.近代西方国家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小结:文明的冲突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社会背景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3.殖民主义国家的矛头指向中国
中国
2.天朝上国的观念
3.科技进步缓慢
4.小农经济
2.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生产力高速发展
5.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1.英国对于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的需要
2.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3.鸦片贸易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占有优势地位
4.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
导火索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1.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
贰
帝国较量
——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5月
第二阶段:1841年6月---1842年8月
B.殖民侵略——鸦片战争
英:侵入广东海面-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中:清政府查办林则徐,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谈判
中: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英:强占香港岛-进攻镇江-南京下关江面
英国发动
南京条约
四、鸦片战争的过程(1840-1842)
历史细节——鸦片战争众生相
三元里抗英(1841)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壮烈捐躯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
关天培血战虎门(1841)
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偿2100万银元
3.接受协定关税
4.开放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南京条约》附件
1.《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
2.《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
五、《南京条约》
内容
影响
破坏了我国领土主权
加重国民经济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破坏了我国关税主权
使得东南沿海门户洞开,破坏我国贸易主权
“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破坏了我国司法主权
便利其他列强的侵略
又称“治外法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为了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的请求遭到拒绝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英法发动
美俄作为调停人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
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公使驻京、十口通商、赔款、内河航行权、传教士传教权
英法联军:攻广州、占大沽、逼天津
英法联军:攻天津、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中国: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赔款、天津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
穿鼻海战
火烧圆明园
六.第二次鸦片战争
讨论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延续:
扩大:
目的:
为了扩大中国市场
结果:
手段:
通过侵略战争的手段
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侵略国家:
区域:
影响:
英法—英法美俄
长江以南沿海到深入内地
开放口岸由5个到11个;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国家内部出现改革呼声。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恭亲王奕訢:“自换约以后,该夷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而所谓尚执条约为据。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其性,自图振兴。”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1页)
俄国对我国领土的侵占
马克思:“俄国不要花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探究1:结合课本及课内外所学知识梳理出俄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侵占我国领土的。
1.武器
探究2:中国为什么输掉了这场战争?
中国 英国
枪 鸟枪长2米,射程100米,射速1-2发/分钟。 枪长1.42米,射程300米,射速3-4发/分钟。
炮 铁质差,炮架、瞄准器不全或不完善,炮弹只有效能最差的实心弹。 采用先进铁模工艺,火炮设计合理,炮弹种类多、质量好。
军舰 最大军舰船面宽不超过2丈,安炮10门。 最大军舰可载122门大炮。
总水平 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冷兵器使用率占84%。 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
2.士兵
炮台守军将领在临战前一天,竟派人与英军商议:“你也不要放炮,我也不要放炮,谁都不要放炮。我可以放6次没有炮弹的炮,给皇帝留面子,然后走掉。”
——《天朝的崩溃》118页
3.观念
林则徐:“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失败是由于武器的陈旧、政治的腐败,还是社会的落后……应当说这三个东西是相互联系的:因社会落后而政治腐败,因政治腐败而武器陈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80年代)
叁
万国其一
——开眼看世界
万国其一:1.有识之士的探索
林则徐《四洲志》:林则徐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开了研究和学习西方之先河。
魏源《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徐继畲《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讨论3:有识之士的探索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何种影响?
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思想禁锢,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有助于向西方学习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万国其一:2.辨不明的方向
材料一:在“天朝”的文化人中,他们是孤独的,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与社会间的落差。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在《海国图志》中......也可以看到无须“师夷”即可“制夷”的言论,安南的札船、缅甸的木栅都是他用来说明土法“制夷”的生动事例......《瀛寰志略》对外部知识的介绍,比魏源更详尽准确......它对西方的人文制度多有褒评,却又使用着旧观念。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思考8:为什么说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没有辨明中国的方向?
由于受到阶级立场和时代发展社会背景等影响,即使是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对于西方的认识也仍然存在着诸多局限。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对比两则材料,说出材料中体现了战后哪两种不同的反应?
材料二:直到战争结束,中国朝廷和官僚集团对敌人的认识仍然是“风闻”、“传言”类… 后来魏源从林则徐的资料中汲取大量营养,编纂《海国图志》。可惜的是,这些努力,都是官僚集团中较为开明的个人的努力。——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
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与西方的差距,探索西方,而大多数官僚则仍沉醉于暂时和平的表象。显然,两次鸦片战争并没有使得中国人真正的苏醒。
拓展:《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境遇
材料一:在中国:《海国图志》可谓应运而生......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因为它辑录“异邦蛮夷”的情况,有违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士大夫认为,这本赞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的著作实属大逆不道,应该坚决封杀,甚至有人主张把它付之一炬。
——马国川《影响日本近代史的两本中国书》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 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中国:主流社会认为应该封杀,在市面上难以流通,很难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
日本: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在市面上非常畅销,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国家的不同态度对于国家近代化的影响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840-1900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182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中法战争 1883-1885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
战火未熄:“穷”则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