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内忧外患 自强中兴
课程标准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壹
天国之梦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衰落
(一)时势造英雄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材料二“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太平天国讨清檄文》
材料一 “自西洋以风火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既停其半,洋织盛而土布衰”农村日益萧条,始以东南各省为著,后则深入内地。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耕织分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贪官横行,政治腐败,民生困苦
(一)时势造英雄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材料三“1800-1850年间,中国的气候异常……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灾害,矛盾尖锐,民生多艰
材料四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农民家庭……7岁进入私塾,天资聪慧……16岁因家庭贫困辍学。18岁受聘为本村私塾教书……从16岁第一次到广州参加秀才考试,直至1843年,四次科考,四次落第,成为一名高龄的落第童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屡试不中,心怀不满,探寻新路
(一)时势造英雄
2.太平天国组织特点
开辟真神惟上帝, 无分贵贱拜宜虔。 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原道救世歌》
“是故孔丘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原道醒世训》
特点:混杂着基督教义、农民平均主义、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组织 。能够快速吸引教众。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拜上帝教
基督教
思 想
儒家
思想
农民平均主义
(二)天国兴与衰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金田起义
1851
定都天京
1853
天京事变
1856
天京陷落
1864
永安建制
全盛:北伐西征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1859
2.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1)“制度”是梦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
(2)该纲领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否代表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天国兴与衰
(1)革命性:表达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落后性:纲领只能反映农民阶级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具有空想性。
(二)天国兴与衰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金田起义
1851
定都天京
1853
天京事变
1856
天京陷落
1864
永安建制
全盛:北伐西征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1859
2.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改革: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兴办学馆,建立议员,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二)天国兴与衰
《资政新篇》
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超越中国当时国情。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三)天国遗梦远
1.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究
朱杰勤:“太平天国的失败,由于洪、杨的内讧。他们为着争权夺位,勾心斗角,弄虚作假,争着把自己扮成上帝的使者,引起流血事件,大损国家元气。”
洪秀全 天王
______ 东王
______ 西王
______ 南王
______ 北王
______ 翼王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内因:领导集团内讧
范文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决不允许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农民阶级自发的太平天国革命……不得不在中外反革命联合压迫下宣告失败。”
曾国藩
湘军
李鸿章
淮军
华尔
洋枪队
外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天国遗梦远
1.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究
陈庆华:“农民战争得不到先进阶级及其政党党领导,无法克服自己的弱点,就不能不陷于失败。”
陈旭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清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贰
中兴之路
——洋务运动的进步与局限
(一)自强与求富
1.洋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1868日本明治维新
1865美国南北统一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意大利南北统一
“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恭亲王奕?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本主义化成为世界历史潮流
(一)自强与求富
2.洋务运动的目的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太平军)逆,可以勤远略(外国势力)。”——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根据材料,概括洋务派提出的救国方法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目的:在不改变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薛成福《筹洋刍议论》
(一)自强与求富
3.洋务运动的措施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自强”
性质:官办
内容:军事工业
洋务企业分布的特点?
(一)自强与求富
3.洋务运动的措施
上海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上海机器织布局
“求富”
性质:官督商办
内容:民用企业
为什么要创办民用企业?
“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微臣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
——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
(一)自强与求富
3.洋务运动的措施
目的:为军事工业提供经费
洋务派还有哪些措施?
北洋海军
②组建新式海军
福州船政学堂
京师同文馆
留美幼童
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军事和翻译人才
(二)道路阻且长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李鸿章为何如此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
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极: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经济、思想、教育、外交等方面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限: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必然走向失败。
叁
——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狂潮
外患之忧
(一)边疆显危机
1.“塞防” 与“海防” 之争
根据教材和地图,归纳19世纪中后期中国哪些地区遭遇边疆危机?
左宗棠
李鸿章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大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塞 防”
“海防”
(一)边疆显危机
2.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4年 新疆爆发内乱
1865年 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
1884年 在新疆设行省
1881年收回伊犁
(一)边疆显危机
太平天国时期,法国侵占越南南部,建立法属殖民地。
3.中法战争(越南)
1873年,法国入侵越南北部。(刘永福率黑旗军决战)
法国为什么要占领越南?
思考角度:越南的地理位置、占领后是否有利于入侵中国?
清政府态度?(保还是不保)
思考角度:国家政局现状、军事实力、财政收入;越南战略地位等。
以恫求和、以让求和、以站求和
(一)边疆显危机
3.中法战争(越南)
以恫求和
1883年8月 法国控制越南,1883年12月 中法战争打响
节节败退,法国彻底控制越南。
出兵援助越南,但不向法国宣战,清军不主动出击。
派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和谈,谈判未果。
(一)边疆显危机
3.中法战争(越南)
以让求和
法国企图占领台湾基隆港口和福建港口,将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中国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拱手让给海军。
1884年8月,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一)边疆显危机
3.中法战争(越南)
以战求和
陆战:清军镇南关大捷
海战:法军占领澎湖、封锁台湾海峡
1885年3月 镇南关大捷
1885年6月签订《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一)边疆显危机
3.中法战争(越南)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思考角度:双方军事实力;条约内容。
《中法新约》内容: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
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法国有修主权。
④ 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二)甲午战之殇
1.甲午战争的背景
明治维新(1868)
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制定 “大陆政策”,蓄谋侵略中国
(二)甲午战之殇
1.甲午战争的背景
颐和园石舫
材料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世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默许或支持。
(二)甲午战之殇
1.甲午战争的背景
朝鲜提供契机
朝鲜
日本
1894年5月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挑起战争。
(二)甲午战之殇
2.甲午战争的过程
4.辽东陆战
5.威海卫之战
2.平壤之战
1.丰岛海战
3.黄海海战
(二)甲午战之殇
3.《马关条约》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主要内容
割地
赔款
开埠
允许
开厂
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平壤有若是战焉,高丽盖可不失;鸭绿江有若是战焉,辽东亦可不失;而何有割辽、割台之事也哉!”
——洪弃生《台湾战纪序》
“一律预备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
——《申报》1895年5月15日
(二)甲午战之殇
4.反割台斗争
邱逢甲
刘永福
(三)瓜分狂潮痛
1.瓜分狂潮兴起
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表现:
①政治: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②经济: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
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
沙俄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强租海湾及地区
“势力范围”
旅大租借地
九龙 威海卫租借地
胶州湾租借地
广州湾租借地
长城以北、
新疆、东北
长江流域
山东
广东广西云南
福建
太平天国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局限性
又将如何探索?
寻找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