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时期: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大国求强之变——商鞅变法
农田水利之变——都江堰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方位,通过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理解这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目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改革使秦国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知道都江堰修建的概括、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习目标
一、战国七雄——乱
1.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诸侯国?在课本上圈画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秒学巧记
一、战国七雄——乱
2.战国七雄是如何形成的?
三家分晋: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田氏代齐:齐国被田氏取代
一、战国七雄——乱
3.列举著名战役有哪些?战争有什么特点?
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交战时间:三年
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
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战争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交战区域广
二、商鞅变法——变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赶来投奔。
二、商鞅变法——变
阅读课文P35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当时鼎力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谁?
3.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商鞅变法——变
材料一: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七年级历史教材》
材料二:昔我穆公……东平晋乱……西霸戎狄(dí),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各是什么?
二、商鞅变法——变
1.背景: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二、商鞅变法——变
材料三: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持什么态度?并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说说理由。
反对
支持
支持
支持
二、商鞅变法——变
材料四: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日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根据材料四,结合课本内容,说说这次改革对秦国有何影响?
影响:国力增强,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变
拓展延伸: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他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衡量一场变法成功或者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
二、商鞅变法——变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三、都江堰——强
阅读课文P36内容和观看视频,完成下列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都江堰
修建者:
修建时期:
地点:
组成:
功能:
李冰(秦国)
公元前256年
岷江
渠首和灌溉网
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认识: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堂检测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A.魏国 B.齐国 C.赵国 D.秦国
B
D
当堂检测
4.“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成都平原上体现古人“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大运河 B.长城
C.都江堰 D.赵州桥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