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1.掌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
2.知道郑和下西洋及明朝所面临的沿海形势
3.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明朝建立
中书省
皇 帝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元朝中央官制
明朝中央官制
思考:对比图片,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皇 帝
废丞相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胡惟庸
亲自掌管
凌晨四点的日出?哥当然见过!
加强君主专制
每日工作压力倍增,行政效率
低下,易决策失误专制进一步加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
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设立:明成祖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
(2)运行机制:
内阁
“批红”
“票拟”
公务递交
皇帝
六部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设内阁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任免
职权
对君权影响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总揽政务、有决策权
咨询顾问,无决定权
选拔任命
皇帝直接任命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明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内阁≠宰相
非正式行政机构,只是咨询顾问机构,无权决策,权力源自皇帝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加之又具有票拟权,而且比六部更接近皇帝,所以尽管内阁从来没有被正式地告知统领六部,但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这一化反映出(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内阁已经取代六部
C.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君权受到内阁制约
随堂检测
A
根据材料“凭借皇帝的信任,内阁辅臣的权威实际上使六部的权力又流向了内阁”可知,内阁借皇帝权威获得实际权力,本质上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的结果。故A项正确。B项,材料仅说明了六部权力流向了内阁,并不能说明内阁已经取代六部。故B项错误。C项,根据所学知识,内阁权力源于君主,并不是正式机构。故C项错误。D项,根据所学知识,君权至上,并非受到内阁制约。且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君权受到内阁制约。故D项错误。
随堂检测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票拟”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特务机构
控制提督
无形
长城
内阁
司礼监
(严嵩、张居正)
(王振、魏忠贤)
明朝锦衣卫的标配:绣春刀、飞鱼服
锦衣卫
、东厂
皇帝信任内阁时,内阁权重,出现首辅专权
皇帝信任宦官时,司礼监权重,出现宦官专权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宦官专权
明太祖废宰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后六部“承奉意旨 ,靡所不领”;明神宗认为首辅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于是亲近权监而疏远朝臣,形成宦官集团。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权势逐渐强大 B.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C.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D.君主集权加强的趋势
随堂检测
D
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A项错误;废宰相、设内阁、亲近宦官,均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故D项正确,B项错误;此时承相制度已经废除,故C项错误
随堂检测
时间
目的
条件
概况
特征
影响
①郑和个人能力突出 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③统治者的支持 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15世纪前期(1405—1433)
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时间
目的
条件
概况
特征
影响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②造船、航海技术先进
③统治者的支持 郑和个人能力突出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积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密切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朝贡贸易,和平交往
15世纪前期(1405—1433)
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 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由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 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随堂检测
A
根据“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各国争遣使团来华”可知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实现了明朝和其他国家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故选A:据题意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海外贸易,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明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没有体现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导致统治中心的转移,排除D。
随堂检测
影响: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原因:
(1)政治: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稳定海疆。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3)思想:统治者妄自尊大,海洋观念淡薄。
海禁政策
戚继光
俞大猷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戚家军
九战九捷
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西二洋”。
抗倭斗争
1562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起圣保禄教堂。该教堂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最后一场大火将其烧得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即“大三巴牌坊”。
荷兰人登陆台湾
欧洲殖民者入侵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贿赂地方官获得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末,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东北:女真各部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 。
北面:鞑靼、瓦剌
重修
明中后期,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土木之变)
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 (隆庆和议);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互市)。
西南:乌思藏
明廷 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任用 进行管理。
经略边疆
北面:鞑靼、瓦剌
①重修
②明中后期,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 (隆庆和议);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互市)。
山海关
嘉峪关
长城
俺答汗
册封
瓦剌
北京·八达岭长城(明)
乌思藏
西南:乌思藏
明廷 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 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任用 进行管理。
行都指挥使司
封授
藏族上层人士
东北:女真各部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 。
奴儿干都司
封授官号
方式:
册封
战争
和议
设机构
……
影响
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随堂检测
B
“僧官制度”是明朝统治西藏的重要特色,各级僧官实际上是明朝的地方官吏,表明明朝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B项正确。A项经济文化并未涉及,题目提及的属于政治方面。C项分封制错误。D项不符题意。
随堂检测
政治黑暗
天灾不断
农民起义
明朝灭亡
1563
1616年,努尔哈赤,建金称汗
1636年,皇太极建“清”称帝
1644年,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
皇太极
顺治帝福临
努尔哈赤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