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与地坛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15:3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坍圮
熨帖
宿命
亘古
捋着
嘈杂
倔强
隽永
焦灼
荒芜
剥蚀
颓墙
tān


tiē

mìng
gèn

juàn
yǒng
jué
jiàng
cáo


zhe
jiāo
zhuó
huāng


shí
tuí
qiáng
恪守
猝然
肆意
雕琢

shǒu

rán


diāo
zhuó
提示:
史铁生
1951年
出生于北京
1967年
毕业于清华附中
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后来又换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对残疾,曾一度彷徨,甚至想到自杀,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1983年
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1.1.4—2010.12.31)
1969年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2010.12.31凌晨3:46分
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写作背景
1.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理的近———转变为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表述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课文探究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
相怜
二.地坛之景。
1.阅读下面段落,概括地坛中景物的特点并说出地坛之景给作者的启发。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的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然后回答地坛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收到了怎样的启发?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的语句特点、表达效果。
明确  ①(主动句)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
②构成排比,强烈地表达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风雨的力量”。
3.与上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让残缺不全的“我”和残败不堪的地坛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
地坛有什么特点?
宁静、生机勃勃
荒芜但并不衰败。
卑微之物自在生存
启发:“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应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人生。
要是有些事情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寞,它们是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心和坟墓。
一、地坛之景触动了情思
请大家画一个地坛剪影,为它命名,解释原因。
风中的舞蹈




第一处:荒芜中透着生机
第二处:卑微之物自在生存
第三处:逆境之中与之抗争
生命递进的体验
三处景物描写分别给你带来哪些体会?
“生与死”三问
1为什么生
2怎样理解死
3怎样活
01
2
如何理解这六个场景?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二、地坛解答了生命的疑惑
1为什么生
2怎样理解死


分析“母亲”形象
1.研读《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思考:“我”对母亲的回忆中,刻画了哪些场景完成下面表格。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场景 行为 心理 形象
门口送“我” 想问而不敢问、无言地准备 包容、隐忍 艰难的命运
家中等“我” 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痛苦、惊恐 坚忍的意志
园中找“我” 四处张望、悄悄转身、缓缓离去 惊慌、担忧 毫不张扬的爱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体会母亲的痛苦。
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回忆的角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 (思考角度:内容+形式)
“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分析“母亲”形象——揣摩“我”的情感
《我与地坛》的1、2部分有什么联系?
1 :我与地坛
2:母亲?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神源泉。
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我的地坛,也是我和母亲的地坛。
两个部分,一写地坛,二写母亲,
二者究竟有什么关联?
探究解析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荒芜但并不衰败 生命感悟
母亲 坚忍、毫不张扬 生存启发



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难题?



1.坚强面对人生的每一种境遇
2.自我承担命运
3.选择一条自己的路
母亲的解答?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与精神支撑,表达了母爱的深沉。
“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还象征着地坛与母亲的重合。母亲与地坛都向我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与历程,使我勇敢直面人生。
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本部分开头相呼应,完成了对母爱的诠释。
如何理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母亲剪影
三、地坛与母亲——生命的范式
他人评价: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 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