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变形记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15: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小说单元:观察与批判
荒诞的形变,真实的批判
——卡夫卡《变形记》
《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惨可悲。
——20 世纪世界作家马克斯·勃罗德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已达到大师的高度:
他写出了一部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作品,因为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变形记》这部本世纪伟大完美的著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斯·卡内蒂
当我处于写作困境时,卡夫卡教会了我写作是自由的。 ——余华
·格里高尔从此不得不被锁在自己的房间里,躲在沙发底下,羞于见人。只有好妹妹格莱特每天负责给他送饭、打扫,偶尔目光相遇,也当作没看见。日子长了,他身上人的习性日益减少,虫的习性则日益增加,独自四处爬行,甚至还自得其乐地玩了起来。但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却始终没有完全丧失。母亲很想开门见见他,却屡被家人劝阻,于是她悲愤地喊出:我怎么也得看看他,“他是我不幸的儿子啊!”。
·由于儿子丢了工作,家里不得不辞掉侍女,而且每个人不得不找了一份收入不高的差事,包括业已退休五年的父亲。鉴于格里高尔越来越不见好转的希望,原来最关心他的妹妹首先失去了耐心,把每天的伺候当作负担,敷衍了事!一天,格里高尔溜出了房间,恰巧被刚刚回家的父亲看见了,父亲气愤不已,顺手抡起旁边的苹果一个个向他背上砸过去,其中一个竟陷进了他的脊背里,造成格里高尔的致命伤!
原著补充·第二部分
·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家里腾出一部分房间对外出租。当三位房客正在听格莱特演奏小提琴,格里高尔悄悄挤进来盘算着将来送妹妹上音乐学院时,他的形象让房客们吓了一跳!他们马上要求退房!
·格里高尔更成了家里急欲除之而后快的负担了!妹妹再也不愿照料他,并劝说父亲赶紧想办法摆脱这个“怪物”。家里雇来了一个老婆子当钟点工,兼管格里高尔的房间。但此人干活草率、语言粗鲁,直呼格里高尔为“屎壳郎”!没过多久,本来已经骨瘦如柴的格里高尔终于一命呜呼了!他干枯的甲虫的尸体被老侍女一把扫进了垃圾桶。
·一场灾难终于过去,全家如释重负。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萨姆沙一家三口痛痛快快地乘电车去郊外春游了一天。
原著补充·第三部分
《变形记》整个故事中,你觉得最荒诞的地方是哪里?
人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甲虫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竟然还想着去上班
格里高尔是个怎样的人呢?
身份地位
家庭成员
经济状况
日常生活
工作状况
交际情况
人生追求
身份地位 小人物;一个旅行推销公司的普通推销员
家庭成员 父亲破产,母亲多病,妹妹上学
经济状况 自己用双肩扛起了整个家庭的负担,父亲债务如山,经济困顿
日常生活 饮食不定时;睡眠不足;压力巨大;精神不振
工作状况 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老板苛责 ;不受尊重和信任
交际情况 人际关系单一,没有知己朋友
人生追求 摆脱累人的差使,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格里高尔的形象:
有家庭责任感
忠厚老实本分
工作认真勤勉
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是一种怎样的处境呢?
善良
忠厚
有责
任感
生活沉重
工作艰辛
拼命还债
养活全家






活动艰难
无人理解
满身创痛
亲人厌弃
孤独
无助
痛苦
绝望
人变形为虫
“变形”的含义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变形成一只甲虫呢?
“变形”的含义 → 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变形成一只甲虫呢?
①生理变形: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肚子高高隆起,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许多细得可怜的腿;没有真正的牙齿,下颚结实;说话不清楚……
②精神变形: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格里高尔每天为了父亲的债务和一家人的生计奔波,做着没有一点乐趣的工作,完全能没有自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形或许先于生理上的变形。
③人际关系变形:家人把格里高尔当作赚钱的机器,当他无法继续为家庭提供物质贡献后,家人的态度很快变得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在这里变得物质化。
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变形成一只甲虫呢?
日复一日的疲于奔命; 老板的暴躁与苛责;
做着最苦最累的工作仍受到同事猜忌; 没有真正的友情, 没有自己的生活;
早就想摆脱这样的工作,却因为家庭的依赖不得不继续下去
压抑的生活,扭曲的内心:人 → 非人
人变成甲壳虫是人类精神世界被扭曲、变形的象征,是人
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大身躯、小足:体现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
背上的壳: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重压,束缚着每个人的身心,无法解脱
细小的腿无可奈何地晃动:无法掌握自的命运,为别人而活
弯曲的身体形态:卑微地生活
甲 壳 虫的 寓 意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应成为人显示自我本质力量的活动,即人通过劳动以确认自我的存在,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获得身心的愉悦。而人的异化则体现为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人在劳动中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劳动反而使人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意志、自由与主体性。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一战”和“二战”前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一位作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你认为《变形记》在现代有何意义?
“社畜”,它源于日语中的“公司”(会社)和“牲畜”(家畜)两词,合起来意思是“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为公司放弃自我生活的劳动者,多用于日本员工的自嘲。
“房奴”——房屋的奴隶。“房奴”是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黄金时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本息,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购房影响到自己教育支出、医药费支出和抚养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奴役般的压抑。
卡夫卡与叶廷芳
认识卡夫卡
Franz Kafk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却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其作品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代表作:长篇《失踪者》《审判》《城堡》
短篇《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现代派文学
认识卡夫卡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米兰·昆德拉等。 
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是:我遗物里(就是书籍里、衣柜里、写字台里、家里和办公室里,或者可能放东西的以及你想得起来的任何地方),凡属日记本、手稿、来往书信、各种草稿等等,请勿阅读,并一点不剩地全部予以焚毁。同样,凡在你或别人手里的所有我写的东西和我的草稿,要求你,也请你以我的名义要求他们交给你焚毁。至于别人不愿意交给你的那些信件,他们至少应该自行负责焚毁。
落款人:你的弗兰茨·卡夫卡
能看到卡夫卡作品是我们的幸运
“独臂翻译家”:命运借走他一只手臂,他却说:“如果不经历不同于常人的生命体验,我就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毅品格。”翻译家、德语文学研究专家、卡夫卡研究专家叶廷芳因病于2021年9月27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卡夫卡之于叶廷芳,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写作、另一种审美,乃至于另一个艺术世界,叶先生日后的文学之路或人生之路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叶廷芳之于卡夫卡,他让卡夫卡从一位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的作家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让普通人熟悉,让艺术家纷纷模仿和热捧的作家,卡夫卡几乎突然成了先锋艺术的象征和代表。
——《曾艳兵:叶廷芳与卡夫卡 》,《名作欣赏》
译介卡夫卡第一人
——叶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