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23 18:00:2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气温距平是某时段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1901~2016年中国地表气温距平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 C.波动升高 D.波动降低
2.该气温变化情况可能导致我国(  )
A.水稻种植界线北移 B.北方地区冬季消失
C.各种农作物产量下降 D.固态淡水资源增多
3.为减缓这种气温变化趋势,下列措施正确的有(  )
①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③轿车出行 ④增加绿地面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
2.A
3.D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另外,还可采取政策手段,如政府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1.读图可知,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波动升高。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水稻喜高温多雨,其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随着气温升高,原本不适宜水稻生长的较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因此气温波动升高会导致我国水稻种植界线北移,A正确。我国北方四季的产生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图中100年气温波动上升2℃左右,不会导致北方地区冬季消失,B错误。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C错误。温度升高会加速冰川融化,导致固态淡水资源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A。
3.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类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森林等植被破坏导致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量减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绿地面积可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②④正确,D正确。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轿车出行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①③错误,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 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14℃。寒潮过境后,中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创2021年新低(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
B.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
C.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
D.寒潮是高压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5.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低 C.距海近 D.人类活动少
【答案】4.D
5.A
【知识点】寒潮灾害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寒潮的叙述中,寒潮促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是冷锋天气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天气,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很难受到冬季风影响,几乎不受寒潮影响,A正确。与纬度低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错误。与距海近、人类活动少关系不大,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表为我国2020年部分省区水资源供需情况统计表(单位:亿m3)。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市)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供水总量 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补水 用水总量
北京 15.1 13.5 12 40.6 17.2 3 3.2 17.2 40.6
上海 97.4 0 0.1 97,5 23.6 57.9 15.2 0.8 97.5
新疆 442.9 124.3 3.1 570.4 17.3 10,7 496.2 46.2 570.4
黑龙江 182.9 129.4 1.8 314.1 14,9 18,5 278.4 2.3 314.1
6.关于四省区水资源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京本地水资源不足
B.黑龙江水资源供应季节差异大
C.新疆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D.上海所用水资源主要来自黄河
7.新疆农业用水量明显比黑龙江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耕地面积 B.气候 C.地形 D.土壤
8.新疆利用富余水量对河流下游实施生态补水的最佳时间是(  )
A.3~4月 B.5~6月 C.8~9月 D.12~次年1月
【答案】6.D
7.B
8.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②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淡化海水、人工增雨、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改进灌溉技术等。
①开源措施: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6.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且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所以本地水资源不足,A不符合题意;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所以水资源供应季节差异也大,B不符合题意。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少,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C不符合题意;上海位于我国长江口,长江的流域面积大,径流量大,上海所用水资源主要来自长江,而不是黄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夏季蒸发旺盛;而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于新疆,所以新疆发展农业需要大量灌溉,用水量明显比黑龙江多,B符合题意。东北地区耕地面积更大,地形和土壤对农业用水量影响较小,ACD错误。故答案为:B。
8.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少,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达到最大,才可能有富余水量去对河流下游实施生态补水,所以其最佳时间是应是夏季。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为“某地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L曲线表示人口(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迁移率
10.在I时期该地区人口的突出特征是(  )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
C.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D.人口增长停滞
11.下列国家中,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图中Ⅳ时期相同的是(  )
A.俄罗斯 B.阿根廷 C.肯尼亚 D.土耳其
【答案】9.B
10.C
11.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
【解析】【点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减速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备注 又称“高—高—低”型 又称“高—低—高”型 又称“低—低—低”型
9.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L曲线在Ⅰ阶段较高且波动变化,在Ⅱ、Ⅲ阶段逐渐下降,在Ⅳ阶段逐渐高于另一条曲线,联系所有知识可知其表示人口死亡率,B正确。故答案为:B。
1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根据图示信息,I时期,因为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A错误。这个时期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使得人口平均寿命较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小,B错误,C正确。当时人口增长并没有停滞,D错误。故答案为:C。
11.图中Ⅳ时期,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发展模式,俄罗斯符合题意,A正确。阿根廷、肯尼亚、土耳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Ⅲ 时期,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 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下图为2015~201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增长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2017年后,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趋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业生产比重提升
C.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D.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13.农民工形成的人口流动(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C.定居少,短期流动多 D.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14.外出农民工增加对本地的影响有(  )
①促进农业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增强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④提高工资收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D
13.C
14.C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 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落后;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12.2017年后,农民工总量增长趋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多,使部分农民工回流,D正确;农民工总量增长趋势放缓并不能说明农村人口数量减少,而且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A错误。我国城市化正外迁加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就业机会不会减少,C错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B错误。故答案为:D。
13.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相对低,而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所以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务工、经商,使农民工呈增长趋势,主要以人口流动为主,定居少,短期流动多,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自发的进行流动,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14.对迁出地影响主要有:缓解了当地人口矛盾,增强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但劳动力外流,使得当地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缺少劳动力,且没有过多劳动力发展建设当地经济,①④错误,②③正确,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示意《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关于世界侨汇(即移民汇款)汇入国和汇出国前十名的年汇款情况(单位:亿美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科威特、卡塔尔等西亚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但却是侨汇汇出大国,主要是因为其(  )
A.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多
B.教育产业发达,留学生数量较多
C.人口容量较大,吸纳外来人口多
D.石油资源丰富,需要产业工人多
16.目前印度、美国人口迁移量巨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答案】15.D
16.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东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威特、卡塔尔等西亚国家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是石油资源丰富,吸纳外籍劳工多,石油产业工人较多,因此侨汇汇出量大,D正确。科威特、卡塔尔等西亚国家虽然经济富裕,但主要是靠石油出口换取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如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多,A错误。教育产业并不发达,留学生数量也不多,B错误。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的环境容量较小,C错误。故答案为:D。
16.目前印度、美国人口迁移量巨大,美国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为人口迁入大国: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为人口迁出大国,两国人口迁移量巨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与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关系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有关图中甲、乙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人口合理容量 乙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B.甲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乙为人口合理容量
C.甲的数值小于乙
D.一个地区甲、乙的数值不会改变
18.与图中甲呈正相关的是(  )
①科技发展水平②资源数量③平均消费水平④区域开放程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7.B
18.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7.甲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是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应为资源环境承载力;乙为人口容量的适宜值,应为人口合理容量。甲的数值应大于乙。同时,随着资源储量的变化、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区域开放程度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会发生变化,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精确的“虚数”,也不是不会改变的。B正确,ACD错,故答案为:B。
18.资源数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开放程度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呈正相关,①②④正确;平均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小,呈负相关,③错。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为长株潭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城市等级共有(  )
A.四级 B.三级 C.二级 D.一级
20.图中所示城市群(  )
A.湘潭、衡阳两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
B.汨罗的服务功能多于岳阳
C.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多
D.益阳居民到常德、长沙寻求服务的频率相同
【答案】19.B
20.A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地理论;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19.由图可知图中城市等级共有3级,分别为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B正确。
20.同一等级的城市,其功能相近,所以其服务范围不可能相同,所以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是包围或被包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独立或排斥的关系,湘潭和衡阳城市等级相同,服务范围相互排斥,A正确。汨罗城市等级低于衡阳,服务功能少于衡阳,B错误。由图可知服务等级越高数量越少,C错误。益阳和常德能提供的服务功能相同,长沙市的服务功能较多,所以去长沙寻求服务的频率大于去益阳寻求服务的频率,D错。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由图可知(  )
A.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
B.20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C.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外伦敦人口数量减少
D.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闲置住房减少
22.下图中,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人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人口增长率提高 B.传统工业复苏
C.城市环境改善 D.农村环境恶化
【答案】21.B
22.B
23.C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进程
21.由图可知,从1850年(即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开始超过内伦敦,表明外伦敦产业迅速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郊区城市化进程;A错误。1950年(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进入负增长,而同期内伦敦人口增长率也为负值,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进入逆城市化,B正确,其他选项时间点与图示信息不符,C、D错误。故答案为:B。
22.从1850年(即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开始超过内伦敦,表明外伦敦产业迅速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郊区城市化进程,②为郊区城市化,①为城市化,③为逆城市化,④为再城市化,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3.一般而言,再城市化是逆城市化的下一阶段,其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重新向城区回流。根据题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可知与英国其他都市区相比,首都伦敦城市环境改善,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学机会,对国际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更强。随着年轻人口的迁入,伦敦都市区的人口出生率随之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C正确。人口增长率提高、传统工业复苏会加剧城市问题,不会导致城市进入再城市化,A、B错误。农村环境恶化与城市发展进程无太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
B.地域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改变
C.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D.地域文化中的“地域”越大,地域文化的特点便愈加明显
25.下列城市格局或建筑特点能反映中国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等
B.城市中心区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C.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
D.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
【答案】24.A
25.D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二者关系:地域文化影响城乡建设,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地域文化。
2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A正确。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B错误。同一个国家城市因民族、自然环境等差异可能会形成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C错误。地域越大,其地域文化往往越复杂,地域文化的特点可能越模糊,D错误。故答案为:A。
25.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较强,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城市建筑往往具有“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的风格,D正确。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大教堂是基督教文化区的城市建筑风格;欧洲一些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是欧洲典型的建筑风格,ABC错误。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
26.(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M地区公路线形态多呈   。
(2)穿越M地区的公路大都等级较低,试分析其原因。
(3)指出雅鲁藏布江流域城镇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答案】(1)“之”字形(或迂回曲折状)
(2)与一般公路相比,高速公路要求路面较宽,线路较平直;而M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宽阔、平直的公路成本高,难度大;M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客运量和货运量少。
(3)规律:城镇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原因: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形相对平坦,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相对密集。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可知,M地区位于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为了降低坡度和保证行车安全,公路修成“之”字形,呈迂回曲折状。
(2)读图可知,M地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修建公路难度大;与一般公路相比,高速公路一般以直达运输为主,行车速度较快,因此要求路面较宽,线路较平直;而M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宽阔、平直的公路成本高,难度大;M地区位于我国我国西部高山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客运量和货运量少,修建高等级公路效益低。
(3)读图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城镇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原因是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河谷平原地形相对平坦,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河谷地区临近河流,沿岸为河流冲积平原,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好,利于农业耕作,人口相对密集。
【点评】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7.(2021高一下·菏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江苏省总人口84748016人,从人口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人口占比分别是50.78%、49.22%,性别比103.15。从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来看,江苏省15-59岁人口比重为62.95%,0-14岁人口比重为15.21%,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1.8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6.20%。但各设区市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0.01%,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22.67%。下图示意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布。
(1)苏南地区GDP总量56646亿元,占江苏GDP的一半以上,高等院校林立。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不同年龄段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2)南通市素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人口老龄化影响日益显现。分析老龄化对南通的不利影响。
(3)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苏中、苏北青壮年劳动力涌入,造成苏北、苏中老年人口和儿童人口比例增加;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吸引了大量苏中、苏北的年轻人口,进一步降低了苏南的老龄化水平。
(2)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不利于经济发展;年轻人赡养压力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
(3)发展经济,储备应对老龄化的社会财富;落实好“三孩”等人口政策,强化各项配套措施;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运用科技,减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适度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弘扬敬老文化等。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南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等资源较好,会吸引大量苏中苏北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影响是造成其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和儿童比例上升,对苏南地区的影响是增加了青壮年劳动力比重,降低了苏南的人口劳动化水平。
(2)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会增加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当地劳动力短缺,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速较慢,老年人口比重过大,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措施可以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文化教育和改变生育观念等方面回答,一方面要鼓励生育,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弘扬敬老文化,适度延缓退休年龄,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进行产业升级,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点评】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8.(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为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阴影绘制出零售业利润为正值的区域。
(2)说明该城市的地租变化特征及原因。
(3)简述该大城市A附近区域城市功能区的特征。
【答案】(1)如图所示:
(2)特征:由市中心向郊区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原因:市中心交通最为便捷,地租最高;向外随着距离市中心变远,地租下降;在交通干线处交通通达度上升,地租上升形成次高峰。
(3)商业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流动量大,昼夜差异大;内部存在显著的分区。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地理论
【解析】【分析】(1)根据零售业利润计算原则,零售业利润等于付租前利润减去地租,零售业利润为正值的区域应是付租前利润曲线高于地租水平曲线的区域。绘图如下:
(2)读图可知,距市中心越远,地租水平越低,呈波动下降趋势;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一般情况下,距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造成中间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水平越高,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好,地租最高,在交通干线处,地租要比周边高处一些。
(3)读图可知,A区域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人流量大,对应的功能区为商业区,商业区为一个城市商业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人口流动量大,昼夜差异大;商店多,规模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商业区又划分为中央、区和街等不同层次、规模的商业区,内部分区明显。
【点评】距市中心的距离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9.(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下表为2020年度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城镇化率的对比。
不同区域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世界发达国家 美国
城镇化水平 55.30% 63.89% 81.30% 95%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说出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3)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答案】(1)城市的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的等级上升;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2)中国城镇化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达到63.89%;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美国差距较大。
(3)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建立卫星城或新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伴随着人口的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郊区用地变为城区建设用地,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逐步发展,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总量上升,城市的等级上升;沿江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2)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全球城镇化率平均水平是55.30%,中国城镇化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达到63.89%;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是81.30%,美国更是达到了95%,因此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美国差距较大。
(3)目前中国城镇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有:环境质量下降,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等,要想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规划、功能、节水、绿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可通过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将部分产业迁至卫星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完善交通运输网等。
【点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陕西省汉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气温距平是某时段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差值,下图为1901~2016年中国地表气温距平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  )
A.持续降低 B.持续升高 C.波动升高 D.波动降低
2.该气温变化情况可能导致我国(  )
A.水稻种植界线北移 B.北方地区冬季消失
C.各种农作物产量下降 D.固态淡水资源增多
3.为减缓这种气温变化趋势,下列措施正确的有(  )
①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②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③轿车出行 ④增加绿地面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 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开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14℃。寒潮过境后,中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创2021年新低(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
B.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
C.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
D.寒潮是高压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5.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低 C.距海近 D.人类活动少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表为我国2020年部分省区水资源供需情况统计表(单位:亿m3)。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区(市) 供水量 用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供水总量 生活 工业 农业 生态补水 用水总量
北京 15.1 13.5 12 40.6 17.2 3 3.2 17.2 40.6
上海 97.4 0 0.1 97,5 23.6 57.9 15.2 0.8 97.5
新疆 442.9 124.3 3.1 570.4 17.3 10,7 496.2 46.2 570.4
黑龙江 182.9 129.4 1.8 314.1 14,9 18,5 278.4 2.3 314.1
6.关于四省区水资源情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京本地水资源不足
B.黑龙江水资源供应季节差异大
C.新疆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
D.上海所用水资源主要来自黄河
7.新疆农业用水量明显比黑龙江多,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耕地面积 B.气候 C.地形 D.土壤
8.新疆利用富余水量对河流下游实施生态补水的最佳时间是(  )
A.3~4月 B.5~6月 C.8~9月 D.12~次年1月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为“某地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L曲线表示人口(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迁移率
10.在I时期该地区人口的突出特征是(  )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
C.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D.人口增长停滞
11.下列国家中,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图中Ⅳ时期相同的是(  )
A.俄罗斯 B.阿根廷 C.肯尼亚 D.土耳其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 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下图为2015~2019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增长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2017年后,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趋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业生产比重提升
C.城市就业机会减少 D.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13.农民工形成的人口流动(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C.定居少,短期流动多 D.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14.外出农民工增加对本地的影响有(  )
①促进农业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③增强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④提高工资收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示意《世界移民报告2018》中关于世界侨汇(即移民汇款)汇入国和汇出国前十名的年汇款情况(单位:亿美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科威特、卡塔尔等西亚国家国土面积狭小,但却是侨汇汇出大国,主要是因为其(  )
A.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多
B.教育产业发达,留学生数量较多
C.人口容量较大,吸纳外来人口多
D.石油资源丰富,需要产业工人多
16.目前印度、美国人口迁移量巨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有关图中甲、乙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人口合理容量 乙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B.甲为资源环境承载力 乙为人口合理容量
C.甲的数值小于乙
D.一个地区甲、乙的数值不会改变
18.与图中甲呈正相关的是(  )
①科技发展水平②资源数量③平均消费水平④区域开放程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为长株潭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城市等级共有(  )
A.四级 B.三级 C.二级 D.一级
20.图中所示城市群(  )
A.湘潭、衡阳两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
B.汨罗的服务功能多于岳阳
C.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多
D.益阳居民到常德、长沙寻求服务的频率相同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由图可知(  )
A.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
B.20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C.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外伦敦人口数量减少
D.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闲置住房减少
22.下图中,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阶段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人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人口增长率提高 B.传统工业复苏
C.城市环境改善 D.农村环境恶化
(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
B.地域文化一旦形成,便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改变
C.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D.地域文化中的“地域”越大,地域文化的特点便愈加明显
25.下列城市格局或建筑特点能反映中国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
A.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等
B.城市中心区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
C.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
D.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
二、综合题
26.(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读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M地区公路线形态多呈   。
(2)穿越M地区的公路大都等级较低,试分析其原因。
(3)指出雅鲁藏布江流域城镇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7.(2021高一下·菏泽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江苏省总人口84748016人,从人口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人口占比分别是50.78%、49.22%,性别比103.15。从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比来看,江苏省15-59岁人口比重为62.95%,0-14岁人口比重为15.21%,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1.8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6.20%。但各设区市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0.01%,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22.67%。下图示意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布。
(1)苏南地区GDP总量56646亿元,占江苏GDP的一半以上,高等院校林立。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不同年龄段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2)南通市素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人口老龄化影响日益显现。分析老龄化对南通的不利影响。
(3)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化建议。
28.(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下图为某大城市零售业区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阴影绘制出零售业利润为正值的区域。
(2)说明该城市的地租变化特征及原因。
(3)简述该大城市A附近区域城市功能区的特征。
29.(2022高一下·汉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存在着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和不健全等问题。
材料二:下表为2020年度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城镇化率的对比。
不同区域 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 世界发达国家 美国
城镇化水平 55.30% 63.89% 81.30% 95%
(1)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城镇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说出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其它地区和国家相比有何特点。
(3)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3.D
【知识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另外,还可采取政策手段,如政府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1.读图可知,近百年我国地表气温变化特征为波动升高。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水稻喜高温多雨,其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随着气温升高,原本不适宜水稻生长的较高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从而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因此气温波动升高会导致我国水稻种植界线北移,A正确。我国北方四季的产生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图中100年气温波动上升2℃左右,不会导致北方地区冬季消失,B错误。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C错误。温度升高会加速冰川融化,导致固态淡水资源减少,D错误。故答案为:A。
3.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燃烧矿物类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森林等植被破坏导致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量减少。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增加绿地面积可减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②④正确,D正确。禁止使用化石燃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轿车出行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①③错误,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4.D
5.A
【知识点】寒潮灾害
【解析】【点评】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寒潮是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寒潮的叙述中,寒潮促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是冷锋天气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天气,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5.根据所学知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很难受到冬季风影响,几乎不受寒潮影响,A正确。与纬度低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错误。与距海近、人类活动少关系不大,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6.D
7.B
8.C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②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2)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
开源:淡化海水、人工增雨、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改进灌溉技术等。
①开源措施: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6.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且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所以本地水资源不足,A不符合题意;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差异大,所以水资源供应季节差异也大,B不符合题意。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少,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C不符合题意;上海位于我国长江口,长江的流域面积大,径流量大,上海所用水资源主要来自长江,而不是黄河,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夏季蒸发旺盛;而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多于新疆,所以新疆发展农业需要大量灌溉,用水量明显比黑龙江多,B符合题意。东北地区耕地面积更大,地形和土壤对农业用水量影响较小,ACD错误。故答案为:B。
8.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少,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达到最大,才可能有富余水量去对河流下游实施生态补水,所以其最佳时间是应是夏季。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9.B
10.C
11.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
【解析】【点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加速而后期减速 慢,呈现出新的平衡状态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备注 又称“高—高—低”型 又称“高—低—高”型 又称“低—低—低”型
9.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L曲线在Ⅰ阶段较高且波动变化,在Ⅱ、Ⅲ阶段逐渐下降,在Ⅳ阶段逐渐高于另一条曲线,联系所有知识可知其表示人口死亡率,B正确。故答案为:B。
1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根据图示信息,I时期,因为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A错误。这个时期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使得人口平均寿命较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小,B错误,C正确。当时人口增长并没有停滞,D错误。故答案为:C。
11.图中Ⅳ时期,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属于现代型发展模式,俄罗斯符合题意,A正确。阿根廷、肯尼亚、土耳其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Ⅲ 时期,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2.D
13.C
14.C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 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落后;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12.2017年后,农民工总量增长趋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多,使部分农民工回流,D正确;农民工总量增长趋势放缓并不能说明农村人口数量减少,而且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A错误。我国城市化正外迁加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就业机会不会减少,C错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B错误。故答案为:D。
13.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少,工资水平相对低,而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所以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务工、经商,使农民工呈增长趋势,主要以人口流动为主,定居少,短期流动多,受经济因素影响较大,自发的进行流动,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14.对迁出地影响主要有:缓解了当地人口矛盾,增强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但劳动力外流,使得当地劳动力减少,农业发展缺少劳动力,且没有过多劳动力发展建设当地经济,①④错误,②③正确,A、B、D错误,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15.D
16.A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东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威特、卡塔尔等西亚国家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是石油资源丰富,吸纳外籍劳工多,石油产业工人较多,因此侨汇汇出量大,D正确。科威特、卡塔尔等西亚国家虽然经济富裕,但主要是靠石油出口换取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不如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多,A错误。教育产业并不发达,留学生数量也不多,B错误。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的环境容量较小,C错误。故答案为:D。
16.目前印度、美国人口迁移量巨大,美国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为人口迁入大国:印度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为人口迁出大国,两国人口迁移量巨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A正确。与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关系不大,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7.B
18.C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7.甲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是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应为资源环境承载力;乙为人口容量的适宜值,应为人口合理容量。甲的数值应大于乙。同时,随着资源储量的变化、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区域开放程度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会发生变化,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精确的“虚数”,也不是不会改变的。B正确,ACD错,故答案为:B。
18.资源数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区域开放程度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呈正相关,①②④正确;平均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小,呈负相关,③错。故答案为:C。
【答案】19.B
20.A
【知识点】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地理论;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
【解析】【点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
19.由图可知图中城市等级共有3级,分别为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B正确。
20.同一等级的城市,其功能相近,所以其服务范围不可能相同,所以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是包围或被包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独立或排斥的关系,湘潭和衡阳城市等级相同,服务范围相互排斥,A正确。汨罗城市等级低于衡阳,服务功能少于衡阳,B错误。由图可知服务等级越高数量越少,C错误。益阳和常德能提供的服务功能相同,长沙市的服务功能较多,所以去长沙寻求服务的频率大于去益阳寻求服务的频率,D错。
【答案】21.B
22.B
23.C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化进程
21.由图可知,从1850年(即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开始超过内伦敦,表明外伦敦产业迅速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郊区城市化进程;A错误。1950年(即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进入负增长,而同期内伦敦人口增长率也为负值,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进入逆城市化,B正确,其他选项时间点与图示信息不符,C、D错误。故答案为:B。
22.从1850年(即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伦敦人口增长率开始超过内伦敦,表明外伦敦产业迅速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增强,标志着伦敦都市区开始郊区城市化进程,②为郊区城市化,①为城市化,③为逆城市化,④为再城市化,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3.一般而言,再城市化是逆城市化的下一阶段,其特点是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人口重新向城区回流。根据题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可知与英国其他都市区相比,首都伦敦城市环境改善,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就学机会,对国际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迁移的吸引力更强。随着年轻人口的迁入,伦敦都市区的人口出生率随之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C正确。人口增长率提高、传统工业复苏会加剧城市问题,不会导致城市进入再城市化,A、B错误。农村环境恶化与城市发展进程无太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24.A
25.D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能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二者关系:地域文化影响城乡建设,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地域文化。
2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A正确。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B错误。同一个国家城市因民族、自然环境等差异可能会形成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C错误。地域越大,其地域文化往往越复杂,地域文化的特点可能越模糊,D错误。故答案为:A。
25.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较强,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城市建筑往往具有“城中有墙、园中有墙、宅中有墙“的风格,D正确。市中心有市民集中广场、大教堂是基督教文化区的城市建筑风格;欧洲一些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一般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宫殿式建筑有喷泉、雕塑等是欧洲典型的建筑风格,ABC错误。故答案为:D。
26.【答案】(1)“之”字形(或迂回曲折状)
(2)与一般公路相比,高速公路要求路面较宽,线路较平直;而M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宽阔、平直的公路成本高,难度大;M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客运量和货运量少。
(3)规律:城镇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原因: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形相对平坦,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相对密集。
【知识点】城乡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示可知,M地区位于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为了降低坡度和保证行车安全,公路修成“之”字形,呈迂回曲折状。
(2)读图可知,M地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修建公路难度大;与一般公路相比,高速公路一般以直达运输为主,行车速度较快,因此要求路面较宽,线路较平直;而M地区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修建宽阔、平直的公路成本高,难度大;M地区位于我国我国西部高山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客运量和货运量少,修建高等级公路效益低。
(3)读图可知,雅鲁藏布江流域城镇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原因是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而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河谷平原地形相对平坦,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河谷地区临近河流,沿岸为河流冲积平原,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好,利于农业耕作,人口相对密集。
【点评】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27.【答案】(1)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大量苏中、苏北青壮年劳动力涌入,造成苏北、苏中老年人口和儿童人口比例增加;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吸引了大量苏中、苏北的年轻人口,进一步降低了苏南的老龄化水平。
(2)人口增速进一步减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降低,不利于经济发展;年轻人赡养压力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
(3)发展经济,储备应对老龄化的社会财富;落实好“三孩”等人口政策,强化各项配套措施;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运用科技,减轻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适度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弘扬敬老文化等。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1)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苏南经济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教育、医疗等资源较好,会吸引大量苏中苏北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影响是造成其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和儿童比例上升,对苏南地区的影响是增加了青壮年劳动力比重,降低了苏南的人口劳动化水平。
(2)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会增加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当地劳动力短缺,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速较慢,老年人口比重过大,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措施可以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文化教育和改变生育观念等方面回答,一方面要鼓励生育,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弘扬敬老文化,适度延缓退休年龄,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进行产业升级,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点评】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28.【答案】(1)如图所示:
(2)特征:由市中心向郊区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原因:市中心交通最为便捷,地租最高;向外随着距离市中心变远,地租下降;在交通干线处交通通达度上升,地租上升形成次高峰。
(3)商业经济活动繁忙;建筑物高大稠密;人口流动量大,昼夜差异大;内部存在显著的分区。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市等级划分;中心地理论
【解析】【分析】(1)根据零售业利润计算原则,零售业利润等于付租前利润减去地租,零售业利润为正值的区域应是付租前利润曲线高于地租水平曲线的区域。绘图如下:
(2)读图可知,距市中心越远,地租水平越低,呈波动下降趋势;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度,一般情况下,距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造成中间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水平越高,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好,地租最高,在交通干线处,地租要比周边高处一些。
(3)读图可知,A区域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人流量大,对应的功能区为商业区,商业区为一个城市商业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人口流动量大,昼夜差异大;商店多,规模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商业区又划分为中央、区和街等不同层次、规模的商业区,内部分区明显。
【点评】距市中心的距离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9.【答案】(1)城市的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的等级上升;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2)中国城镇化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达到63.89%;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美国差距较大。
(3)主要措施:合理规划城市各个功能区;建立卫星城或新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伴随着人口的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城市的人口逐渐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郊区用地变为城区建设用地,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城市逐步发展,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总量上升,城市的等级上升;沿江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2)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知,全球城镇化率平均水平是55.30%,中国城镇化率超全球平均水平,达到63.89%;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是81.30%,美国更是达到了95%,因此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和美国差距较大。
(3)目前中国城镇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有:环境质量下降,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交通拥堵;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绿地面积小;社会不太安定等,要想减少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从规划、功能、节水、绿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可通过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将部分产业迁至卫星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发展第三产业,分散大城市的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完善交通运输网等。
【点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