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5:5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概念厘定
民族国家
1.经由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战争而建立。
2.由一个或多个民族组成。
3.界限明确的地理范围(领土、领海)。
4.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文字、语言等;具有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
思考:中世纪的西欧是民族国家吗?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分裂割据、教权高于皇权、人们的信仰是基督教。
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①封君封臣制
②庄园经济
③基督教
分裂割据
封建经济
教权高于皇权、人们信仰基督教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国家产生的原因
圣女贞德
137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为了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涌现出了民族女英雄贞德。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材67页导言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观念逐步增强。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国家产生的原因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观念逐步增强。
②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封君封臣制(分裂割据)
庄园经济(封建经济)
依靠封君封臣制度的旧贵族势力衰弱,王权得到加强。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发展,庄园经济受到冲击。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国家产生的原因
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新教主张:
1、"因信称义"。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教随国定(皇权高于教权)。4、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5、建立本民族教会。
③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杨宁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国家产生的原因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观念逐步增强。
②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③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是否等同于民族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民族国家
1.经由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战争而建立。
2.由一个或多个民族组成。
3.界限明确的地理范围(领土、领海)。
4.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文字、语言等;具有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
专制王权国家是通过反教会建立起来,而非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战争。
专制王权国家成员效忠对象为国王,并非民族。
专制王权国家不等同于民族国家
人民为主体、效忠于民族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
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英国国王的专制统治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路易十四(太阳王)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对敢于反叛的外省贵族无情镇压。路易十四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在思想上, 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经济上,路易十四将经济问题交给了柯尔伯,推行重商主义。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专制王国。
①专制王权的加强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徐志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②民族语言形成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宗教改革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二)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中得到普及。人们产生的“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这一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民族的高度认同和忠诚。因此,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民族主义的形成。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③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民族国家产生的原因
专制王权国家产生的原因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家观念逐步增强。
②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③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①专制王权的加强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民族语言形成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三)民族国家产生的表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
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③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概念厘定
国际法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一)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1625年 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国际法形成的原因
由宗教改革所引发的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最初为排除宗教异己,后逐渐演变为民族国家之间的争夺之战。劳民伤财、人口死亡等消极影响扑面而来,让欧洲各民族国家开始同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关系。
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形成的过程
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奠定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思考:结合教材,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国际法的影响?
①确立了国家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独立的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概念厘定
外交制度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
17世纪,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国际法
国际法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
相互促进
背景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
会议 1815年6月9日,由英、俄、奥、普、葡、法、瑞典七国签署了《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特点 ①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②违背历史潮流,维护封建统治。③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④具有掠夺性和历史的倒退性。⑤保持德意分裂
评价 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与协调。“补偿原则”的确立与实施,使维也纳会议成了一个分赃的会议,使维也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在“补偿原则”之下,维也纳会议的主宰者们按照大国的意图任意修改欧洲国家的疆界,划分新的欧洲政治版图,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埋下了国家冲突的祸胎,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瓦解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形成的过程
维也纳体系
——国际法进一步发展(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⑵表现:
①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国际联盟 。
③1928年,美、法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地约束力。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二)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⑵表现
①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
②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④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①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②国际法的实施仍然由很多局限性。
1967年,光华寮案发生,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美国在尼加拉瓜的数个港口布雷,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4年,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实行种族大屠杀,共造成约100万人死亡。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 ……
国际法遭遇的挑战
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等仍在作祟,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
自觉地民族实体:民族认同感
自在地民族实体:中华民族
①形成阶段:清末民初
②发展阶段:五四时期
③高涨阶段:抗日时期
16世纪
《战争与和平法》
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国联
《联合国宪章》
非战公约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国际法院
1625
1648
1815
1920
1928
1945
1946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十月革命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1917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时间轴
思维大纲
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
国际法的形成
民族国家
外交制度的建立
一战后
二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