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历代开国明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B.发展经济的策略
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
2.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朝廷这一做法( )
A.引发了诸侯王武装叛乱 B.形成了州郡县的体制
C.改变了皇位的传承方式 D.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5.《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6.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政治上:“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官营
思想上:“尊崇儒术”、五经博士
A.实行郡国并行 B.巩固中央集权
C.开拓边疆地区 D.确立儒学独尊
7.右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8.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使得台阁至上
C.利于加强皇权 D.能抑制外戚干政
9.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包括( )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豪强势力的膨胀 ③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④王莽施政的危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治疗学专著
C.《九章算术》成书于西汉,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汉书》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1.“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黄老思想是决定性因素
C.治乱兴衰
D.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12.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
13.《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14.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大明历》 D.指南针
15.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恕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评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2)材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为什么?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
1.历代开国明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B.发展经济的策略
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A项。]
2.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朝廷这一做法( )
A.引发了诸侯王武装叛乱 B.形成了州郡县的体制
C.改变了皇位的传承方式 D.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 [材料中的做法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州”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与皇位的传承方式无关,排除C项。]
3.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D [根据材料可知,刺史监察地方甚至贬退大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权势的扩大,维护中央权威,故选D项;刺史直属中央,位卑权重,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可知刺史行使监察权,不能决定官吏升迁,排除B项;汉代刺史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文武百官,排除C项。]
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一措施( )
A.改变了抑商政策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抑制了农业生产 D.实现了国家统一
B [“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反映了汉武帝试图通过控制铸币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故选B项;在中国古代,抑商是基本经济政策,排除A项;稳定金融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排除C项;汉武帝之前,国家就已经实现统一,排除D项。]
5.《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D [自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D项;A项中“普遍”太绝对,排除;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地位,排除C项。]
6.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以下西汉的史实。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政治上:“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经济上:货币官铸、盐铁官营
思想上:“尊崇儒术”、五经博士
A.实行郡国并行 B.巩固中央集权
C.开拓边疆地区 D.确立儒学独尊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盐铁官营政策解决了王国割据的经济基础;通过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因此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巩固中央集权,B项符合题意。]
7.右面文物“直行铭文夔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
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
D.中国冶金技术领先世界
B [在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洛阳西郊等地都出土了类似的铜镜,这说明中亚地区和中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故B项正确。]
8.光武帝愠数世之失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举措( )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使得台阁至上
C.利于加强皇权 D.能抑制外戚干政
C [光武帝加强尚书台权力,虽置三公仅备员而已,目的是加强皇权,故选C项。]
9.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包括( )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豪强势力的膨胀 ③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④王莽施政的危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新朝是在东汉政权建立之前出现的,排除④,①②③均正确,故选B项。]
10.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治疗学专著
C.《九章算术》成书于西汉,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汉书》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B项错误;《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C项错误;《汉书》是东汉班固撰写的,D项错误。]
11.“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黄老思想是决定性因素
C.治乱兴衰
D.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汉初经济凋敝的局面,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故“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D项正确。]
12.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的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落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期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汉高祖也曾对匈奴采取过攻势,只是当时的国力决定了他最终只能采取“和亲”政策,故态度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亲”政策在汉武帝之后仍有使用,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匈奴势力是在汉武帝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后才逐步衰落的,故D项是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
13.《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指( )
A.结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颁布“推恩令”,解决封国问题
C [“文化上结束战国”是指在文化层面上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此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政府的正统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属于文化层面,排除。]
14.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印刷术 B.造纸术
C.《大明历》 D.指南针
B [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故选B项。]
15.从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 [A、B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赋是汉代盛行的文学体裁,但它不是官方文学,排除C项;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帝(汉高祖)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冒顿遂引兵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翁主(汉代储王之女称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冒顿乃少(稍止)。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有人献计伏兵袭击匈奴,武帝与大臣商议,韩安国曰:“高帝围平城七日,乃返位。无忿恕之心,圣人以天下为度也。故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
——《史纲评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对匈奴为什么采取“和亲”政策。
(2)材料二中韩安国的建议汉武帝是否采纳了?为什么?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所述可知,汉初国力有限,汉高祖亲征匈奴,结果在白登山上被围,只好采取“和亲”政策。第(2)问,从材料二中韩安国不同意出兵匈奴,但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这一史实出发来分析。
[答案] (1)西汉初年财力困乏,对匈奴用兵失败。
(2)未采纳。经过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粮食丰积,钱财充足,战马众多,战士训练有素,国内政局稳定,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
材料二 通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汉武帝先后收复河南地、河西走廊及漠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与之相配合,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
——摘编自钟银梅《论汉武帝时期的西北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解除了匈奴对汉朝长期以来的威胁。西汉加强边塞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朝廷组织屯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西汉经营西北的方针为以后历代政权开发边疆提供了基本模式”等信息回答。
[答案] (1)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匈奴对西汉构成严重威胁。
(2)巩固西北边防,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与融合;沟通了中外联系,加强了中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