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2.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3.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5.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 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7.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此诏令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8.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汉化的实质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 )
A.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
B.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
C.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9.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北朝、南朝 D.辽、夏、金、北宋、南宋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1.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
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
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
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
12.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一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14.《资治通鉴》中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非选择题
16.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灭亡后,进入三国鼎立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北魏是南北朝的北朝第一个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前秦在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D项不符合题意。]
2.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 )
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
B.西晋结束东晋开始
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
D.形成军阀混战局面
B [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其结果是西晋灭亡,东晋开始,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两项错误;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古代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错误。]
3.魏晋时期,在物资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A [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习俗上,无不傅粉施朱,故A项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三项不符题意。]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C [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项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项错误。]
5.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 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 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北魏实行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③错误,排除A、C、D三项。]
6.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因此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
7.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颁布此诏令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D [根据“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诏令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发布的诏令,即孝文帝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求臣民采用汉语,废除鲜卑语,故选D项。]
8.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汉化的实质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 )
A.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
B.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
C.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A [“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利于促进鲜卑贵族的文化进步,故选A项;鲜卑族的汉化政策与打破鲜卑族的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9.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
A.春秋战国 B.五代十国
C.北朝、南朝 D.辽、夏、金、北宋、南宋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结束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故C项正确。]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B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交融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
11.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
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
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
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国当中魏国势力相对更强大一些,故B项正确;蜀国与吴国而不是与魏国加强了联合,故A项错误;蜀国没有控制吴国,两者一定时期是结盟关系,故C项错误;曹魏政权是曹丕建立的,故D项错误。]
12.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A [根据“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可知,豪强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选官权力,体现了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不能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进步,排除B项;考试选官制度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13.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一局面的长期存在。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B [从材料中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一局面的长期存在”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故选B项;当时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A项;北方长期战乱,不利于恢复生产,排除C项;D项中的“阻断交流”说法绝对,排除。]
14.《资治通鉴》中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
A.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A [材料“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的意思是: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C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违背史实。]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C项正确;废分封、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项错误;实行盐铁专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故B、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新鲜血液”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的社会现象。
(3)根据材料三,评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民众的大量南迁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问,根据材料二分层概括,注意不要照抄材料。第(3)问,首先根据材料三从统一、经济、民族关系三个角度概括影响,然后作简单评价。
[答案]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
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相互学习,民族差异逐渐消除,民族大交融局面形成。
(3)三国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为增强国力,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国重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尽管三国时期国家分裂,但同东汉末年割据混战相比,相对稳定的局面具有进步性。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