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6:4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3.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4.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B.裁撤冗官,整顿吏治
C.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D.合并州县,考核官员
5.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曲辕犁结构图
A.春秋时期 B.汉朝
C.战国时期 D.唐朝
6.武则天遗言死后在她墓前立无字碑,表示一生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当代史学家肯定武则天者居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
D.重文轻武,强化了中央集权
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的盛世景象(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8.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联姻 D.完善科举
9.“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 威 邺都留守
①五个政权统治范围都在黄河流域 ②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阅读下表,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1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4.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本纪第四》
“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资治通鉴》
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
15.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
(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哪些途径或方法?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通典》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1)材料一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材料二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3)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拥戴和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6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A项。]
2.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D [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中“隋朝灭亡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隋朝灭亡的根源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排除C项。]
3.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 [从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中可以分析出,唐太宗注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均田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4.唐太宗在《帝范》中明确指出:“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重视人才,任用贤能
B.裁撤冗官,整顿吏治
C.废除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
D.合并州县,考核官员
A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有忠臣良将辅佐,皇帝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统治才会稳固,对此他采取的措施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故A项符合题意。]
5.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曲辕犁结构图
A.春秋时期 B.汉朝
C.战国时期 D.唐朝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江南水田,D项符合题意。]
6.武则天遗言死后在她墓前立无字碑,表示一生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当代史学家肯定武则天者居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
D.重文轻武,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这是后世对她的统治进行肯定的原因,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的盛世景象(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高宗
B [由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题干中的诗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的盛世景象,故B项正确;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与题干无关,排除A、C、D三项。]
8.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一思想的是(  )
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联姻 D.完善科举
C [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与吐蕃的联姻,故选C项;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和完善科举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故排除A、B、D三项。]
9.“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势力增大,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唐朝由盛转衰,①②正确;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农民起义的打击与题意无关,③④错误。故选C项。]
10.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 威 邺都留守
①五个政权统治范围都在黄河流域 ②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③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稳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大割据时代。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即五代。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局不稳定,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11.阅读下表,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D [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项;A项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项错误;C项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
1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D [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故选D项;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
1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故C项正确。]
14.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本纪第四》
“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资治通鉴》
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
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
C [“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说明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则天大圣皇帝”也记载武则天被尊号为皇帝,“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同样记载武则天被尊为皇帝,三则史料都对此事有记载,故C项正确。只有一则史料记载“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没有充足说服力,故A项错误;只有两则材料说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说服力不强, 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武则天是被迫移居上阳宫,故D项错误。]
15.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D [根据材料信息“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根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
(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哪些途径或方法?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和材料二“烽火连三月”等信息回答。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因此作为研究历史的价值要慎重使用。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二手史料要和一手史料相互印证使用。
[答案] (1)材料一:开元盛世,材料二:安史之乱。
(2)杜甫的诗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这些事件的表现、影响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认识。
(3)寻找反映这些事件的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相互印证。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通典》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1)材料一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2)材料二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3)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他被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拥戴和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一“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太宗励精为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等信息回答。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及唐太宗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回答。
[答案] (1)状况: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原因: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2)“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社会情况: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3)尊称:“天可汗”。原因: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1/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