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6:5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2.南朝道士张融遗命,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说明了(  )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儒、释、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C.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D.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抑儒现象
3.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反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子隐遁竹林、纵情山水。此后,种竹养竹、咏竹画竹逐渐成为风气。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
B.文人士大夫对人格精神的追求
C.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失势
D.三纲和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确立
4.《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6.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了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7.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9.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泉州口岸的开放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对外交流的繁荣
10.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的活跃 B.国力世界第一
C.控制了整个亚洲 D.只与亚洲往来
11.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
12.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当时主要宗教
13.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14.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见右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15.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
A.兼收并蓄 B.领先世界
C.源远流长 D.影响深远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选择题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B [“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说发展中吸收了儒家思想,不能得出儒本道末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道教危机的内容,D项错误。]
2.南朝道士张融遗命,入殓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说明了(  )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儒、释、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C.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D.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抑儒现象
B [由“南朝道士”“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可以看出,当时儒、释、道三教呈现出融合趋势,故B项正确;A项没有反映材料的真实含义,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是突出表现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C项错误;D项于材料没有反映。]
3.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反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子隐遁竹林、纵情山水。此后,种竹养竹、咏竹画竹逐渐成为风气。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
B.文人士大夫对人格精神的追求
C.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失势
D.三纲和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确立
B [从纵情山水看出文人士大夫“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竹咏竹更体现“竹”之气节,体现其人格精神上的追求,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与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4.《辞海》解释汉字的某种字体时称:“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该字体开端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使用到现在。该字体是(  )
A.隶书  B.行书   C.草书  D.楷书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楷书兴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而且其字形“形体方正,笔画平直”,D项正确;隶书始创于秦朝,排除A项;行书不具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排除B项;草书与材料中“形体方正,笔画平直”不符,排除C项。]
5.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C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这些石窟分布在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体现了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故选C项;石窟开凿并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削弱和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排除A、D两项;石窟属于佛教文化,排除B项。]
6.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沈佺期、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这反映了唐朝(  )
A.书法与诗歌得到了同步发展
B.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B [“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但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属于诗人,但同时“也有书法作品传世”,以上信息说明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选B项。]
7.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B [吴道子宗教作品中“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而在佛教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选B项。]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选C项。]
9.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泉州口岸的开放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对外交流的繁荣
D [材料所体现的是外国蔬菜传入唐朝,使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D正确,A与题意无关;西域都护设置于西汉,C项错误;泉州在唐朝时还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B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D。]
10.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对外交往的活跃 B.国力世界第一
C.控制了整个亚洲 D.只与亚洲往来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来过唐朝,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11.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不得控诉或者作证。谋叛以上的大罪不在此列。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这反映出当时法律(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没有得到严格执行
C.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受到伦理思想影响
D [根据题干“近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容隐……通报捕摄消息令亲属脱逃者不罚”,说明当时法律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了血缘、伦理,故选D项。]
12.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
D.佛教成当时主要宗教
C [根据题干“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选C项。]
13.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A [从材料中唐代僧一行的所作所为来看,中国古代皇权社会里科学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判断往往受到伦理中心主义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佛家的重要作用,排除B项;C项没有体现材料的真实含义;D项说法过于绝对。]
14.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见右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 [佛教题材在中国绘画中出现,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故选C项;材料中的绘画不能体现唐代社会佛教传播程度,A项错误;绘画属于佛教题材,与市民需求无关,也不能反映社会政治状况,B、D两项错误。]
15.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
A.兼收并蓄 B.领先世界
C.源远流长 D.影响深远
A [“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说明民族文化交融,故选A项;题干没有将唐朝文化与世界进行比较,排除B项;题干并未对唐朝文化追根溯源,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唐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二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典型事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列举出了三个事例,因此,根据题目要求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阐述。如选取玄奘西行。第(2)问,根据材料一“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材料二“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等信息归纳。
[答案] (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
说明部分(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任答三点即可,有其他表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创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公元816年,淮西战事刚一结束,宪宗就下诏天下,在社会上兴起了佞佛崇道的风气,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亲自派人迎接佛骨,历时一个多月。据统计,中唐时期,唐代的寺院多达四万余所,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
——摘编自曾绍发《浅议韩愈反佛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排斥佛教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唐朝的政治、经济、政府的政策、个人因素、对前代成果的继承批判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以根据材料二“僧尼有二十六万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税的特权”等信息回答;还可从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的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 (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前代成果的继承和批判。
(2)原因: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兵源无法保证;统治者对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费了国力,加重了人民负担;佛教的兴起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危机)。
1/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