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时空坐标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3月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革命根据地:1927—1937
抗日民主根据地:1937—1945
解放区行政区:1946—1949
新中国成立: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思考1:阅读P14·1段,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临时大总统、国旗、纪年、意义。
时间:
人物:
政权:
性质:
国号:
国旗:
纪年:
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五色旗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全体职员合影
临时政府印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2:阅读P14·2段,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目的、原则、制度、评价。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结构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毛泽东:中国现在的事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即使颁布一种好宪法,也必然被封建势力所阻挠,被顽固分子所障碍,要想顺畅实行,是不可能的。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条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塑造了畸型的中国资产阶级,也造成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悲剧命运。 ——重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笔记)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进步性: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
(2)局限性: 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权力。③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典例研析】 (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 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政党政治
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也称背景政府。
思考1:速读教材P14-15,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背景: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目的:
三派势力
三大党
革命派
立宪派
旧官僚
VS
同盟会统一共和党
旧官僚
国民党
拥孙
拥袁
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理事长:孙中山
中国宪政之父
1913年参众两院选举中,国民党分别获得123票和269票,占据国会中多数席位。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政党政治
3、过程:
国民党的成立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负责组织内阁。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1913年7-8月,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与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被镇压。
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行不通
"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大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要致力于选举运动 。"
——宋教仁
“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袁世凯
3、结果: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政党政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
军阀割据
1914年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12月,袁世凯正式称帝;
利用改制宪法的办法,增加总统的职权,为袁世凯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了“合法”外衣。
超长任期
10年
无限连任
提名下任总统
+
+
=
变相
世袭
派系纷争,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10:24
材料一: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政党数量多
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党派
政纲趋同,大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材料二:
材料三:
结合P14历史纵横
国民党
共和党
材料四:
寿命短
政治倾向分野明显
竞争激烈,参政意识强
【P15页: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10:24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补充思考: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脱离中国基本国情)。
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
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10:23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一党训政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历史纵横(教材15页)
“革命程序”论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争、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国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
1、“军政”时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1924—1928),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2、“训政”时期(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1928—1948年),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3、“宪政”时期(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0:24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一党训政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统一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2、国民党“训政”时期
思考:阅读教材P15,指出国民党“训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1)开始标志: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颁布《训政纲领》,确立国民党的专制
(2)内容: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0:24
(党的最高权力机关)
(总览行政权)
委员长(独裁)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国民党“训政”时期
“中国国民党根据以党治国之原则,不许其他政党在中国境内有所活动。如发现有此种组织及反动言论与行为,应以政治的力量立予制裁消灭之”
——国民党中央1929年6月6日第16次常会
“国难会议是政府召集的,我们是主人,诸位是客人,诸位如是不满意政府的办法,去革命好了!我们流血革命,打出来的政权,岂能随便说开放就开放!” ——汪精卫(1932年)
(3)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10:24
3、国民党的“宪政” (1948-1949)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8):一党训政
(1)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实质: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双十协定》
【史纲上】
《中华民国宪法》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
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5.10
重庆谈判【史纲上】
1946.11-12
制宪国大
1948
行宪国大
实质: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为内战寻找借口【史纲上】
思考:哪些因素导致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宪政屡屡受挫?
实质:暴露国民党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③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 内忧外患,政局动荡
④ 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实质:披上“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
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0:24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 政党政治; 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一、名存实亡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0:25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2
抗战胜利前夕
1945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1949
各级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抗日民主政权
三三制)
(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前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
10:25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创建中华苏维埃政权(苏区)
思考:阅读教材P16·3、4段,指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背景、建立、历史意义?
1、背景: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2)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建立: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10:25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创建中华苏维埃政权(苏区)
大会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组织形式:
建立起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形成与国民政府对峙局面),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5、评价:
3、政权性质: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工农民主专政
(二)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思考:速读P16-17·5、6段,指出抗日民主政权的背景、目的、措施?
1、背景:
2、目的:
(3)措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在严重困难时期,实施“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员进行民主合作。
10:25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4)意义:
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P16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10:25
学思之窗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认识: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二)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
10:25
【真题研析】 (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解析】由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可知政府由民主选举产生,是民主政治的体现,由材料“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充分调动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热情,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特征,故选A。
10:25
【真题研析】 (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解析】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富农、小资产阶级由原来的打击对象调整为团结对象,是为了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A项
10:25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三)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1945-1949)
1、实践:行政区
(1)背景:
(3)措施:
(4)意义:
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解放区行政区示意图
政务院
总理周恩来
最高法院
最高检察院
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府专门委员会及各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 毛泽东]
东北、西北、华东、晋察冀、晋冀鲁豫、中原六大战略区
(2)目的: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10:25
史料阅读 (教材17页)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三)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解放区政府(1945-1949)
(1)内容: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意义:这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思考:材料中毛泽东为中国规划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
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0:25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
时期 地区 背景 探索 意义
土地革命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召开中华苏维埃一大,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19个),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设立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 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1、奠基 (1949年—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挫折 (1966年—1976年):“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集权制度
3、恢复 (1978年—2013年):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特色 (2013年—2022年):中共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
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治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一)主要内容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内容:
(2)制度核心:
(1)政权组织形式: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3、发展历程:
1949年9月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遭受挫折
进一步完善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57年至文革期间
第一届全国人大
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原则:?
性质:?
反右斗争扩大化
左倾指导思想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动荡
“八二宪法”颁布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核心: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
4、历史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注意区别: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恢复与发展:
①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思考:阅读课本P18-19,梳理八二宪法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完善表现
新地位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八二宪法出台的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19,概述八二宪法出台的影响?
“1954年到1982年,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制定一部符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新宪法,是完全必要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八二宪法’注定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新宪法。” ——西南政法大学张震教授
①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②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
(1)政党关系: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政协性质: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949
1956
1978
1982
2、发展历程: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确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完善
改革开放后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完善中国十二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10:25
【课堂探究】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同点 性质
职能
产生 方式
相同点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思考:结合教材P20页,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发展脉络——两次会议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确立目标
作出决定
2013年11月
2019年10月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深入阐释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发展脉络——两次会议
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十八大以来对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
2、三个特点
①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3、伟大意义
10: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至今)
新中国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从盲目学习西方国家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
3.不是先有共和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共和制;
4.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
10:25
材料: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逐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2)制定法制建设方针,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
(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25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
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10:25
“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
1920年代
1984年,上海
治理一个近14亿人的大国、推进一份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此刻,广州
10:26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国民党训政、宪政下的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
建立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历程: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①政治体制发展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10:26
【课堂探究】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从历史看: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
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10:26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8)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三三制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小结
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