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电化学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电能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976年第一枚锂电池投入生产,直至今日依旧是小型电子设备的首先电池。例如手表、计算器中纽扣电池。
二、构建模型,揭示本质
请根据电池总反应和电池剖面图分析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画出内电路离子迁移方向、外电路电子流向。
阳离子
Li MnO2=LiMnO2
+
e-
二、构建模型,揭示本质
基于氧化还原的电化学模型
原理模型
构成要素
负极
正极
氧化剂
还原剂
化合价升高
化合价降低
阳离子
电极材料
电极反应
离子通道
电子通道
三、提出新问题,推理预测
锂-二氧化锰电池禁止充电,因为是用来易挥发、易燃物质——乙二醇二甲醚。锂电池充电时容易形成枝晶,刺穿正、负极隔膜,内部短路。
根据电池构成要素,请尝试改变某一要素将上述锂一次电池修改为锂二次电池,试分析原因。
电极反应:负极反应物不是单质状态的锂,而是易失电子的化合物状态。
电极材料:导电性更强,有利于电子和电解质离子的定向移动。
离子导体:使用稳定性更强的电解质环境。
三、提出新问题,推理预测
三、提出新问题,推理预测
科学家对锂电池作出了哪些改变?达到了什么目的?
第一阶段:改变正极材料,片层的二硫化钛中锂离子更容易嵌入和脱出,有利于电解质离子的定向移动。
第二阶段:改变正极材料,钴酸锂片层结构提高电池电压。
负极材料锂单质在充放电时生长出锂枝晶。
负极材料改变成什么样的组成和结构?
第三阶段:改变负极材料。石墨片层嵌入锂离子形成锂的化合物,脱出锂离子同时失去电子。
三、提出新问题,推理预测
根据锂电池工作原理,书写正、负极和阴、阳极电极反应。
LixC6+Li1-xCoO2 6C+LiCoO2
放电
充电
LixC6+Li1-xCoO2 6C+LiCoO2
放电
充电
放电时
e-
阴极:6C+xLi++xe-=LixC6
阳极:LiCoO2-xe-=Li1-xCoO2+xLi+
三、提出新问题,推理预测
根据锂电池工作原理,书写正、负极和阴、阳极电极反应。
LixC6+Li1-xCoO2 6C+LiCoO2
放电
充电
LixC6+Li1-xCoO2 6C+LiCoO2
放电
充电
充电时
e-
负极:LixC6-xe-=6C+xLi+
正极:Li1-xCoO2+xe-+xLi+=LiCoO2
三、提出新问题,推理预测
原电池为自发氧化还原反应,而电解池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形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外加电场形成电极电势差,电解质提供的离子定向移动形成内电流。
基于氧化还原的电化学模型
原理模型
构成要素
电解质环境
氧化还原造成电子转移
外接电源造成电子转移
电极材料
离子通道
e-
氧化剂
还原剂
化合价升高
化合价降低
阳离子
e-
e-
四、思考自身对电池的需求,开拓创新
结合你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经验,请思考你希望未来的电池有哪些更好的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哪些要素来实现?
观点1:质量太重,改变电解质环境和电极材料、电极反应物。
请分析Li-空气电池示意图中各物质的作用。
负极
正极
增大反应速率
隔绝金属锂与电解质环境并提供锂离子
提供离子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的闭合回路
四、思考自身对电池的需求,开拓创新
观点2:随时使用,充电更方便——微生物有机物燃料电池。
资料:2007年8月科研人员利用葡萄糖易在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葡萄糖酸,研制成功“糖电池”,灵感来自生物自身产生能量的机理。该电池易葡萄糖溶液为燃料,四节生物电池串联后,可提供足够电能来播放随身听。
绘制、分享“糖电池”简易装置图。
葡萄糖
电解质
空气
用电器
CH3(CH2)3CHO+1/2O2→CH3(CH2)4COOH
e-
四、思考自身对电池的需求,开拓创新
请完善自己的简易装置图。
我们缺少酶作催化剂来加速氧化还原反应
四、思考自身对电池的需求,开拓创新
观点3:便于携带——与我们的必需品结合在一起。
宾厄姆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纺织生物电池,或将作为未来可穿戴电子产品即基础功能。与该团队之前发明的纸基微生物燃料电池相比,其能产生的功率更大。
即使经过反复的扭转和拉伸循环,织物基电池仍具有稳定的发电能力。微生物燃料电池被一些人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最佳电源,因为微生物细胞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提供稳定的酶促反应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即使从人类身体产生的汗水也可以作为支持细菌活力的潜在燃料。
课堂小结
电化学
还原产物
氧化剂
得电子
氧化产物
还原剂
失电子
原理维度
电极产物
过程
电极反应物
失电子场所
电子导体
得电子场所
装置维度
阳离子移向
阴离子移向
电子移动方向
离子导体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