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长赐号”搁浅苏伊士运河为何会造成世界范围内巨大的损失?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苏伊士运河堵塞期间,埃及每天都要损失一千多亿美元的过路费;其次就是那些载满了货物的油轮使全球贸易每天损失60亿至100亿美元;试图威慑伊朗而无法动弹的美军航母也尴尬至极。
世界连成整体
旧航路: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新航路: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 。
旧航路路线图
新航路路线图
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①历史原因:13世纪起, 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尝试从大西洋中的马德拉群岛,加纳利群岛等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材料一:1500年左右,欧洲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封建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也用货币交纳地租。商人和手工工场主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而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段,有了它就有了一切,人人都渴望黄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的手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到处追求黄金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王斯德《世界通史》
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②经济原因: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材料四: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日本据有黄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海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行纪》
③社会原因——“黄金热“,东方的诱惑:《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世界的描述,使部分西欧人认为赋予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④直接原因:东西方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帝国阻断
旧航路路线图
奥斯曼帝国
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材料八:(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和发财致富。
——迪亚士
材料九:1498年,当达·伽马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港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牙人到底想得到什么,达·伽马答道:“基督徒和香料”。
——《世界诸国史》
⑤精神动力:人文主义倡导的开拓冒险精神;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地圆说
星 盘
罗 盘
多桅帆船
如果你是当时欧洲的一位航海家,远洋航行需要做那些准备呢?
①客观条件:地理知识的进步和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②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丰富经验
亨利王子
2.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①历史原因: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的居
民就尝试从大西洋中的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
②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社会原因:东方的诱惑
④直接原因:东西方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帝国阻断
⑤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⑥政治原因: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①客观条件:地理知识的进步和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
②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丰富的经验
动因
条件
麦哲伦海峡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
2.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
3.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
4.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国家统一,王权加强。
纽芬兰岛
拉布拉多半岛
北冰洋
经北冰洋通向亚洲
北太平洋到北冰洋
合恩角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塔斯马尼亚岛
材料一:1405-1433年,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明朝三宝太监)曾先后7次远航“西洋”,除到过东南亚、印度半岛、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外,还曾到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的远航不仅比后来欧洲探寻新航路的远航早1个世纪左右,而且规模、装备和航海技术都远非欧洲航海所能比拟。更不同的是,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为寻求与海外各国修好,和平发展贸易,而不是什么战争或殖民。
——朱寰 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材料二:郑和的船队从1405年到1433年七次下西洋,前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远至波斯湾、东非。15、16世纪以来,亚欧大陆的传统社会经历了从农本向重商的转变,进入了航海探险的时代。中国自元亡以后,中西陆路交通梗阻不畅,海上往来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联系途径。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皇华使者奉天敕,宣布纶音往异域”。各国也争遣使团来华,中国人成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一支支配力量。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进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