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目录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影响)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1914年)
一战前欧洲地图(漫画)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
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强大,但占有的殖民地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
两大对立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意大利
德国
奥匈帝国
法国
俄国
英国
突尼斯问题
领土争端与殖民地的争夺
巴尔干半岛问题
贸易摩擦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欧洲“火药桶”
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1880—1914年各国陆军总人数(万人)
一战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军备竞赛一览表
【探究思考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概况
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遇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
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塞尔维亚
波斯尼亚
萨拉热窝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
1.三条战线
西线:
英+法←→德
东线:
俄←→德+奥匈
南线:
俄+塞尔维亚←→奥匈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决定性战场)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南线:巴尔干半岛
(1)第一阶段(1914年)
“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 德皇威廉二世信心百倍对出征的士兵宣布
“施里芬计划”示意图
2.三个阶段
德国的“速决战”计划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爆发,双方共投入兵力150多万人,6000门大炮。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不仅使“施里芬计划”化为泡影,也宣告了德军“速决战”的破产,此后双方形成阵地战的相持局面。
②日本对德宣战:1914年8月23日,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山东半岛。
马恩和战役示意图(1914年)
日本占领山东半岛(1914年)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世界大战经过
意大利叛变加入协约国。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
美国对德宣战
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俄国退出一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3)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加入协约国作战。据统计,中国共向欧洲战区派遣华工约14万之巨。战争结束后大概有11万人左右最后回到了中国。大约有2万名劳工渺无音讯,埋骨他乡。
“一战华工以血肉之躯架起从战争通往和平的‘桥梁’,他们为欧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比利时波普林格市长克里斯托弗·德雅盖
中国劳工将前往法国工作
“华工是世界上一流的劳动者,可以成为出色的士兵,在现代武器的炮火之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队形。”
——法国福熙元帅
中国参战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一战大数据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3.结果
材料一: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基本上工业国和债权国。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欧洲在国际上的世界中心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
②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1.体系建立
(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缔结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3)性质: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体系内容
凡尔赛体系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认战争罪责,战胜国向战败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体系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五四运动
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3.体系特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4.体系实质: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法国元帅福煦
5.国际联盟
性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全体一致”原则
国际联盟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在完成后一个任务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显示了存在价值。
从1920年到1939年,国联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但是对30年代涉及大国的侵略行为,国际联盟却束手无策。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局限性
①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大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世
界大战的酝酿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矛盾重重
结果: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的开始
一战的进程(1914-1918)
一战的结束(1918.11.11)
【一战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标志
主要内容
国际联盟:地位、宗旨、决议原则、评价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