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7: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
阿拉伯帝国
(632-1258)
笈多帝国(320-540)
德里苏丹国(1206-1526)
朝鲜
日本
越南
历史时空
名词解释
1.伊斯兰:顺从安拉的意志。
2.穆斯林: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3.哈里发:先知的继承者,是伊斯兰教政权的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神权于一身,是全体穆斯林的精神领袖。
4.苏丹:穆斯林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较为稳定的伊斯兰教政权,名为德里苏丹国,苏丹就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名义上与全体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哈里发保持宗藩关系,接受哈里发的册封。
01
穆罕默德创立
伊斯兰教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
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中期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22年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7世纪中期起
750年阿拉伯帝国全盛时的疆界
1. 阿拉伯帝国(632-1258)的建立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教是一种行政、宗教、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632
661
1258
750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白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黑衣大食)
鼎 盛
阿拉伯帝国的主要发展时期
(1)政治领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务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2)经济领域: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以波斯民间故事为蓝本,后又吸收印度、希腊、埃及等童话寓言以及大量阿拉伯故事而成
(1)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
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3. 阿拉伯文化
(2)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和零的符号,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的。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材料一: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阿拉伯人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亚非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明的阿拉伯文化。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阿拉伯文化:开放、包容、多元
02
13世纪
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
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
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16世纪后期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 奥斯曼帝国(1299-1923)的建立
2.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领域: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经济领域: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政教合一
03
中古时期的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度,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东亚国家主要是日本和朝鲜,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 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
达罗毗荼人 哈拉巴文化
雅利安人 吠陀时代(前1500——前600) 婆罗门教、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早期佛教时代(前600——前400) 耆那教、早期佛教
孔雀帝国(前324——前187) 统一印度,佛教全盛时期
贵霜帝国(1世纪——3世纪) 大月氏人建立 大乘佛教
封建时代:笈多帝国(320——540)印度教 统一北印度
戒日帝国(606——647)
德里苏丹国(1206——1526)伊斯兰教
莫卧儿帝国(1526——1857)宗教宽容(伊斯兰教、印度教)
近代:英国殖民统治时期(1849——1947)
印度历史分期
笈多王朝在4世纪初,以恒河流域中下游为基地,迅速统一北印度,形成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大帝国。笈多王朝处于印度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垚,朱寰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笈多帝国是中世纪统一印度北部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1)笈多帝国(320——540)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①笈多帝国的统治: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超日王是笈多帝国的第三代君主(380-415),其在位期间国势达到极盛。其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扩大灌溉网,改进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除水稻、棉花、麦、甘蔗等外,新品种大量增加,还出现了养蚕业。
②印度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同,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摩罗衍那》等。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轮回”“业报”的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的主神是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
(如图从左至右)
三大主神
梵天:创造之神,是宇宙和天地万物的创造者,被称为始祖。
毗湿奴:赐福于人类的保护神。
湿婆:苦行神和舞蹈之神。
(2)德里苏丹国(1206——1526)
①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德川幕府建立
实行锁国政策
17世纪
镰仓幕府建立,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2世纪末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10世纪
646年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7世纪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秦汉之际
日本疆域简图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中古时期的日本
(1)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庄园经济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武士集团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重要性日益增强。
(2)幕府政治(1192——1867)
班田制奔溃
723年,颁布”三世一身法”,鼓励民间垦荒
土地私有发展
743年,颁布”垦田永世私财法”,土地私有合法
土地兼并严重
皇族、贵族、地方豪强等势力之家把垦田和侵占的公田据为己有,
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后建立庄园,庄园制逐渐发展
材料一:10世纪,日本社会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出现了许多大庄园。
材料二:封建庄园制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封建领主上下级之间有很强的家族制控制和依附关系,以家族制方式筑起来的幕府政治的基础——武士集团,形成独特的武士道德观念。
随着庄园制形成,武士阶层崛起
而武士阶层又是幕府政治的主导者和维护者
②概念
日本古代有着长期军人干政的历史,幕府政治即为日本封建武士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又名武家政治。
幕府是古时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以军事统治进行封建采邑,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机构。也可以说是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国家。
③形成: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
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始于1192年终于1867年。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
④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
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德川家康
17世纪初,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使日本退缩到几乎完全与世隔离的境地中。锁国政策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离开日本,其信徒必须放弃他们的宗教信仰。……另外,锁国政策禁止日本国民出国,违者处以死刑。这样,日本开始了两个多世纪的闭关自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日本历史的一般分期
日本历史分期 所在时代
日本古代史 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公元前300——1192)
日本中世史 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
(1192——1573)
日本近世史 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织丰时代)-1853年黑船事件
(1573——1853)
日本近代史 1853-江户时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前期-1945
(1853——1945)
日本现代史 昭和时代后期-平成时代-令和时代
(1945——至今)
7世纪末
10世纪初
16世纪末
14世纪末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 中古时期的朝鲜
①4世纪,朝鲜半岛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
②7世纪,唐高宗灭高句丽
③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④10世纪,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氏高丽)
后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王氏统治高丽期间,“高丽”之名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全世界,由此,“高丽人”也成为全球朝鲜民族的代称。
⑤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
建立李氏朝鲜(1392-1910)
高丽
1910—194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
1945年,日本战败后
由苏联和美国分别接管,以北纬38°为分界线
北边是朝鲜,南边是韩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