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及解析
历史
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C项
1.D【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周朝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分
“兴灭国,继绝世”,也就是说分封灭亡之国,使得绝
布,集中管理,与民居有别,相对独立,便于办公,服务
祀的世族得以承继,宋景公嫁妹铜篮铭文表明,宋公
于君主专制的需要,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
为商汤之后裔,宋国为西周分封,D项正确。《甲骨文
排除;洪武年间,都城在南京,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
合集》提供了殷商史料,A项说的是商王关于巡视羌
现“天人感应”的观念,排除D项。
的问卜,与题意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与“兴灭国,继7.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日升昌创新的是分
绝世”不符,排除:燕国为姬姓侯国,不符合“兴灭国,
红机制,两种分红机制都预留部分利润,预防日后可
继绝世”,排除C项。
能出现的金融问题,降低风险因素,D项正确。A、B
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崔寔
两项与题干“创新分红机制”无直接关系,排除:票号
为东汉人,看到了东汉的社会问题“厄运之会”“政多
不是纸币,排除C项。
恩贷”,豪强势大,“皇路险倾”,皇权衰微,主张“参以8.D【解析】根据画报信息并所学知识可知,画报揭
霸政”“重赏深罚”“明著法术”,探索匡时济世之道,B
露了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罪行,蕴含了维护中华民族利
项正确。崔寔强调的是有为,不是无为,排除A项:
益的民族气节,彰显了黄埔军校的政治建军原则,D
崔寔希望重赏罚,明法术,参以霸政,挽救时弊,没有
项正确。此前已有白话报刊,排除A项:绘画中不平
表示抑制儒学,排除C项:完善监察立法不是崔寔的
等条约是列强和晚清政府签订的,不是北洋政府,排
主旨,排除D项。
除B项:C项明显与绘画主旨不符,排除。
3.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晚唐五代的藩镇体制9.B【解析】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红色文
中,涉及经贸文化的职务和机构较多,联系时代特征,
献、《黑奴解放宣言》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推断
可知作为一种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治理
出,该文献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之相符的
体系,藩镇体制采取的这些举措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
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满足了农民对
的趋势,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A项正确。B项
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有利于
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
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早日结束内战,B项正确。中央
说法片面,排除。
红军战胳转移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A项:从材料
4.C【解析】朱熹认为,韩愈没有做到从本体论的高度
信息判断,该内容并不是在抗战时期,也不是双减双
重建儒家道德秩序,在日常之间体察儒学道德修养,
交政策,排除C项: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
说明朱熹致力于儒学体系的重建,C项正确。朱熹指
制,排除D项。
出了《原道》的不足,不是否定其价值,排除A项:学10.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法两国都主张独立
术交流、三教融合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
自主外交,发展独立核力量是中、法两国的共同诉求,
5.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
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测验结果制定须行的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
1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法典对于背叛城邦者的
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科学和严谨
婚姻不予以保护,这正是法典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
的态度,D项正确。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四海
D项正确。题干没有显示汉漠拉比国王功绩,排除A
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开疆拓土是测验的前提,排除
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
B项:题干没有表明“忽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
息,这是两河流域法典,不是埃及尼罗河流域,排除2024 届新高三摸底联考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 8 页,20 题。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
2 .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 。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 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姬周建国以后“ 兴灭国,继绝世”,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资源 。 下列
史料能够支持此论点的是
A 丁未 卜,王贞:余惟羌循 《甲骨文合集》
B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史记 .管蔡世家》
C 令克侯于燕 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克罍、克盉铭文
D 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 河南固始县墓葬宋景公嫁妹铜簋铭文
2 .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 ……政多恩贷”“ 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 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 。”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A.推行无为而治 B.探索济世之道
C.弘扬尊法抑儒 D.完善监察立法
3 .晚唐五代藩镇体制中,回图务、商税使、知市等职务几乎都涉及贸易 。 另外,在使职差遣 制原则下,各地藩镇还陆续创置了一系列与军政脱钩的职能部门,如茶务、酒务等,五花 八门的手工业作坊,乃至医院、画院等服务性机构 。 藩镇的这些举措
A.体现出地方治理的多元化
B.扭转了封建王朝的走向
C.导致割据型藩镇日益增多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 .朱熹评论:“盖韩公之学,见于《原道》者,虽有以识夫大用之流行,而于本然之全体,则疑 其有所未睹 。 且于日用之间,亦未见其有以存养省察而体之于身也 。”据此可知,朱熹
A.否定了《原道》的价值 B.倡导学术交流
C.致力于重建儒学体系 D.主张三教融合
5 .据《元史 .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 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 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 州、大都等 7 个测点 。 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 授时历》。 据此可知,元朝四海 测验
A.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6 .洪武年间,三法司官员住宅集中安置如同其他官员一般集中在衙门附近,官宅由官方建
设管理,“以别民居”,位置如下图所示 。 这种布局
A.保证了中央官府行政效能 B.服务于皇权政治的需要
C.显示了北平城的建筑水准 D.蕴含着“天人感应”观念
7 .1823 年,山西日升昌票号问世 。 它创新了分红机制:一是“ 预提护本制”,即账期分红 时,从红利中提留款项,专款存储,以防空底;二是“公座厚利制”,即在员工身股和财东 银股的红利未分配之前,存下一部分相当于公积金的利润 。 这些创新着眼于
A.票号经营权的独立性 B.经营成本的降低
C.纸币防伪功能的增强 D.利益风险的防范
(
历史试题 第
1
页
(
共
8
页
)
)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
8 .下图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办的周刊《革命画报》刊登的一组绘画 。该组绘画
A.开创了白话报刊形式 B.谴责了北洋军阀政府
C.宣传了北伐战争成果 D.彰显了政治建军原则
9 .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 翻身— 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 ,高度赞誉一份 20 世纪40 年代的红色文献 ,称其在中国内战时 ,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 期间的作用 。据此推断 ,该“红色文献”
A.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10 .1963 年 7 月 31 日 ,《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主张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 毁核武器、倡议全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的声明》,对美苏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 责 。1963 年 7 月 29 日 ,戴高乐公开谴责了美苏共谋核垄断地位和歧视他国的做法。 这反映出当时中法两国
A.结成了反霸权主义同盟 B.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C.在国际问题上存有共识 D.携手改变国际格局 11 .发现于巴格达附近、早于《汉谟拉比法典》的阿卡德语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仇恨其城
邦 ,并逃跑了 ,另一人娶其妻 ,当他回来时 ,他不得对(原)妻子主张权利 。该规定
A.宣扬了汉谟拉比国王的功绩
B.得益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展示了古代埃及的法律成果
D.旨在维护国家公共利益
12 .在微型叙事诗集《 波罗金诺》中 ,尼古拉一世时代的“ 我”采访了参加过波罗金诺战役 的俄国老兵 。老兵激动而自豪地回忆起 1812 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咱把烧毁的 莫斯科扔掉 ,/可没把法国佬轻饶”?/“法国佬在狂呼乱叫”。这表明该诗集
A.渗透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观念
B.描述了拿破仑帝国走向瓦解
C.宣扬了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D.揭示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惨烈
13 .英国宪章运动活动家们疾呼:所谓的新济贫法不是“ 剥夺了你们接受贫民院救济的权 利吗”?“如果他们不肯改革这项法律 ,好吧 ,那就把它连根拔掉 ,而他们就得经历一次 他们十分恐惧的革命”。据此可知 ,当时的英国
A.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严重 B.无产阶级有较强斗争意识
C.国家政治局面混乱不堪 D.议会改革理顺了社会秩序
14 .下表为美国 1914— 1916 年对相关国家的贸易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
年份 对英法意俄的输出 对德国及奥匈的输出
单位(美元) 指数 单位(美元) 指数
1914 (
,
,
)824 860 237 100 (
,
,
)169 289 775 100
1915 (
,
, ,
)1 991 747 493 241 (
,
,
)11 878 153 7
1916 (
,
, ,
)3 214 480 547 389 (
,
,
)1 159 653 0 .68
A.协约国经济更加繁荣 B.大战局势即将发生变化
C.同盟国扭转外贸逆差 D.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霸主
15 .1950 年 , 印度宪法第 17 条废除不可接触制 。1951 年 , 印度宪法增添了“ 在第十五条 中 ,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国家为公民中的落后阶层或‘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 在社会和 文化上的进步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的规定 。这些规定意味着印度
A.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B.民族经济日益发展
C.种姓观念已被抛弃 D.国家治理有所调整
16 .20 世纪 60 年代起 ,新加坡积极支持外资机构设立亚洲货币经营单位 ,并于 1978 年全 面放开外汇市场 。1990 年 ,新加坡将外国人持有本地银行股权比例的上限由20%提 高到了 40% 。这反映出新加坡
A.大量吸引精英移民 B.开创发展知识经济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
历史试题 第
4
页
(
共
8
页
)
)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 ( 14 分)
材料一 “蕃客”是宋代对外商的称呼,他们从事中外贸易主要有 3 个方向:一是沿陆 路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中亚;二是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前往越南等东南亚各国,之后 前往中东、非洲、欧洲;三是与朝鲜、日本的贸易 。 宋朝的铜钱随着贸易大量来到这些 国家和地区: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中国来卖,却不采购返程货物,而是把铜钱运回 日 本,最多的一 次日商在台州城收集了 10 万贯铜钱运回 日本,结果台州城陷入了“ 钱 荒”。 此外,今阿拉伯地区、非洲东海岸发现过大量宋代铜钱 。 除了上述这些国家,两 宋还分别与辽、西夏、金等中国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 宋哲宗时供备库使郑价出使辽朝, 回来报告“北界支到抬箱人例物见钱七十余贯,并是国朝新铸钱宝”。
—摘编自陈忠海《宋代铜钱的“国际化”》 材料二 英镑的国 际化历程可追溯至 18 世纪 。 17 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 金融革 命”,信贷工具、银行网络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 第一 次工业革命极大地 促进了英国工业发展,英国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输出国 。 18 世纪后半期, 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 19 世纪70 年代,通过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 了世界金融体系 。 19 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货币 。
—摘编自于永臻《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国际化历程及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铜钱流入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并分析对宋朝
的影响 。 (8 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 (12 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 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 60 年,最能反映这场变 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 。 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 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 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 。 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 1958 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 。 这 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 家的行 政管理权收至乡镇 。 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 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 。 1982 年村民 自 治写进了宪 法,自 1983 年到 1985 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 作 。 1987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 自 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1998 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 (6 分)
(
历史试题 第
5
页
(
共
8
页
)
)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 (6 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铜钱和英镑国际化的共同因素 。 (6 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 (12 分)
材料 在 16 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 。 拉伯雷认为, “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做“欧洲的典范”。 18 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 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 。 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 最有理性的”,他还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 自 然之光”。 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 “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 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 (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 ( 14 分)
材料一 1871— 1914 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 整 。 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 。 除 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 。 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 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 立或加强官僚制度 。 1871 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 。 比 如英国,它在 1870 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 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 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 。 美法德诸国也 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 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
—摘编自刘祚昌《1871— 1914 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 到 1900 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 尽管所有国家在语 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 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 。 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 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 。 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 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 。 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 土崩瓦解 。 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
—摘编自(美)乔 .科尔顿 劳埃德 .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 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71— 1914 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 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
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 (10 分)
(
历史试题 第
8
页
(
共
8
页
)
)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