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试题 2023.8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 、选择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根据古书所引《世本 ·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 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
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 英雄人物作用巨大 B. 文明社会略具雏形
C. 史书所载真实可靠 D. 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2. 《汉书 · 百官公卿表》载,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而西晋时“县千户以上 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国家统一 B. 疆域范围
C. 人口数量 D. 政治体制
3. 表1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唐代 表1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 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 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A. 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B. 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C. 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D. 皇权受到极大制约
4. 宋仁宗时,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既作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圣政录》, 又作《唐鉴》。无独有偶,与他同时期的孙甫“著《唐史记》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
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这些行为旨在
A. 强化唐代历史记忆 B. 提高文人政治地位
C. 消除武将专权隐患 D. 保持宋代政权稳固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 第1页共6页
5. 表2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全国赋税征银的情况。据此可知,清朝前期
表 2
类别 数量(两) 占赋税总数比例(%)
全年额征银 3924万 100
地丁银 2938万 74.87
盐课银 384万 9.79
关税银 459万 11.71
A. 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B. 商业与手工业发展
C. 土地开垦成效显著 D. 传统经济结构稳固
6.1861年,清政府拟在北京设立“通商抚夷全局”,旋即觉得不妥而改称“总理各国事务 衙门”。此后, “夷”、“夷务"等字眼逐渐变为“洋”、“洋务”等表述。“华夷”、
“华洋”的对立也慢慢化作了“中西”、 “中外”的并举。这表明,当时
A. 近代外交意识出现 B. 洋务运动影响外交政策
C.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D. 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
7. 有学者认为: “19世纪最后十年 ……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 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
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B. 维新变法的特点
C. 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 D. 甲午战争的背景
8. 有学者认为:1927-1937年,被称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而据档案 记载,1936年外资纺织厂的纱锭占中国全部纱锭的46.2%,线锭占67.4%,织布机占
56.4%,中国纱厂在资金和产品方面均落后于外资纱厂。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档案数据有误 B. 学者结论错误
C. 研究角度不同 D. 双方皆不可信
9. 据统计,北京市1953年住宅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2.4%,1954年为9.3%,1955年为 6.6%,1955年住宅投资额仅为1953年的61.8%,1955年新增住宅固定资产总值仅为1953
年的78%。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困难 B. 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
C. 北京人口减少 D. 抗美援朝斗争的进行
10. 图1是《南国细节》摄影图册的一张图片,这张照片反映出当时
(
图片说明:1981年,广州白云山
农家包产到户后,农民的库房搬
到自家的卧室来了。图片中的卧
室堆满了菠萝。
图1
)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 第2页共6页
A. 城市企业活力不断增强 B. 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C. 市场经济体制正式建立 D. 对外开放层次日益深化
11. 雅典陪审法庭在审判期间,所有的证据、证人都由原告和被告提供,法庭不介入。 一般
来说,不管多大的案件,当天全部作出判决,不会延期再审。这表现出雅典
A. 民主制度徒有虚名 B. 庭审制度非常公平
C.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 审判制度略显原始
12.17世纪末英国出现和形成消费社会,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过 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拥有这些商品与服务
在当时被视为时尚、见多识广和现代。这一现象
A. 削弱传统贵族势力 B.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 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D. 提升了各阶层的收入
13. 有学者认为: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时候,每一个参会的精英都知道他们将要建立 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外交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宫廷与宫廷的关系,是君主和他
们的外交大臣之间的关系。”该观点认为,当时欧洲
A. 民主制度尚不成熟 B. 民族国家尚未形成
C. 国际冲突难以避免 D. 外交制度需要完善
14. 以声援1863-1864年波兰人民起义为契机,英、法、德、意、波兰、爱尔兰等国的工人 代表于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成立了无产阶级第一个群众性国际组织
—— 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或“协会”。这一事件
A. 直接推动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诞生
C. 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D. 有利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15.列宁指出:“在一个宣布为社会主义的共和国里,把非社会主义成分看得比社会主义还 要高、还要优越,大家觉得非常奇怪。但是这正是我们充分认识到,俄国除了资本主义
形式的农业之外,还有最原始的农业”。基于此认识,苏俄
A. 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农业集体化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确立斯大林模式
16. 有学者指出,“多极化”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并不专指对战后初期所形 成的雅尔塔两极格局的根本改变,而只是说在美苏全球冷战中涌现出了多种影响世界局
势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多极化”
A. 与雅尔塔两极格局并行不悖 B. 冲击了两极格局
C. 于冷战格局结束后最终形成 D. 缘起于美苏冷战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 第3页共6页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明清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后的“盛世”,同时也蕴含了“危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14分)
材料一 学者刘瑞中对中国与英国18世纪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
学者 年份 中 国 英国 中英之比
刘瑞中 (参照1700年银两价格) 1700 13.2银两 19.91银两 0.66
1800 13.4银两 61.47银两 0.22
——整理自李强《“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 ——基于经济数据测算的分析
材料二 康雍乾时代,中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绸缎、生 丝、瓷器、茶叶等商品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等传统国家地区,而且远销俄国和欧美。 一直到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
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中国GDP 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关于康乾盛世的结论。结合材料,说明两个结论是否相互 矛盾。 ( 6 分 )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 ( 8 分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和铸就的世纪伟业,人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是一部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 产党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 造出众多的新事物和历史奇迹,在不断的创新中开辟着通向胜利的道路,取得革命建设的一
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摘自庞元正《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创新史》 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选择其中一个“新事物或历史奇迹”,提出一个主题,结
合具体史实加以阐述并说明其创新之处。(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达清
晰 )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 第4页共6页
19. 中英在近代历史上都出现过“阅读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英国从19世纪开始兴起“阅读革命”,越来越多的女性、儿童及工人阶级进行 阅读,阅读日益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报纸、期刊及廉价书丰富了大众的阅读;咖啡 馆、私人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都为民众提供了阅读的机会。而人们的阅读方式从对少量书
籍的深入朗读向普遍浏览大量世俗文学转变。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大众阅读的兴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阅读革命”的发展历程
时间 主体 主张
1897年 梁启超 批判旧学囿于科举、偏于"记诵"等弊端,继而引出先“悟性” 后"记性"的大段议论。梁启超提出"悟性"先于“记性"之说 以传教士的中文教育论说为其直接源头。他还可能还受到了斯宾 塞教育论的启悟,斯氏主张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来划分知识等级 提倡“有用”的科学教育,反对“无用”的古典语文学教育。
1901年 张之洞 刘坤一 规定“十二岁以上入小学校,习普通学,兼习五经",亦强调“先 讲解,后记诵”之法。
1904年 上海商务 印书馆 首创为教科书配套分科“教授法”的模式,此类配套教科书的分 科教授法,同样是以“讲授”为中心。
——整理自 《从“记诵”到“讲授” —-清末文教转型中的“读书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9世纪中英两国“阅读革命”的特点。 ( 8 分 )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中外交流的角度,说明中英两国“阅读革命”的联系。 (6
分 )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 第5页共6页
20. 一体化的思想在拉美由来已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提出:“对于我们来说,祖国就是 美洲,我们的敌人是西班牙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我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希望 在美洲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不敢这么去设想”。独立后, 他提出“立即以最大的热忱迅速缔结美洲条约,把我们所有各个共和国组成一个政治实体”, “各国仍保留原来的政权”。
--摘编自肖枫《论玻利瓦尔的拉美联合思想》
材料二1960年2月,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11国成立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 同年12月,危地马拉等5国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从此揭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序幕,这些组 织取消了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又加强了能源、自然资源、金融和科技方面的合作。1986 年,巴拿马、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8国建立了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高级磋商协调机构, 以解决本地区的问题。这反映了拉美一体化从单纯的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和多层次方向 发展。
-一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玻利瓦尔拉美一体化思想的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拉美一体化的新发展并分析原因。 (6分)
南海区2024届高三摸底测试 历史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