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导入新课:
二战后德国柏林的三幅漫画
1948年2月至6月,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召开伦敦外长会议,成立联邦德国;
6月18日,英美法三国联合发布了《关于改革德国货币制度法令》,在自己的占领区进行货币改革,在行动上分裂德国;
6月24日,为了迫使美国妥协,驻德苏军封锁了西柏林的所有水陆交通,一时间西柏林物资稀缺、物价暴涨。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6——1949.5
《包围柏林》[美]丹尼尔 1948年
《空中走廊》[英]吉尔伯特 1949年
美国与苏联
对峙
冷战1947—1991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
冷战的原因——从盟友到对手
2
冷战的过程——对峙与缓和并存
3
冷战的影响——从两极到多极
4
冷战的反思——从历史到现实
目 录
CONTENTS
一、冷战的原因——从盟友到对手
《当医生有分歧时》
美苏国家利益之争
恢复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
保障国家安全(西部边界)
扩大影响(东欧)
苏联核心利益在东欧
苏联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呢?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斯大林 雅尔塔会议讲话
美国的国家利益是什么呢?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
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
称霸世界,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二战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杜鲁门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二、冷战的过程——对峙与缓和并存
1. 冷战的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1946年3月5日
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
苏联
美国
VS
冷战
1947.3 杜鲁门主义
1947.6 马歇尔计划
1949.4 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对抗
1947.9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1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5.5 华约(华沙条约组织)
政策
政治
经济
军事
2. 冷战的表现
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 西德(联邦德国)
1949 东德(民主德国)
两极格局:1955——1991
《马歇尔计划》1947年
《美国最新战车》1947年
马歇尔计划 1947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1949.5
1949 德国分裂
《就这样吧,直到我们下一次碰头》[德]华滋 1955年
《了不起同志,所有的活在一小时内搞定》[英]吉尔伯特 1962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1961
1961 修建柏林墙
朝鲜战争 1950—1953
越南战争 1955—1975
《到处伸手》 江有生
《阿富汗战争》
苏联政治干涉其他国家
《最后在峰会见?》 1957年
美苏争夺外太空(空间技术)
《如果你们撤出,我们就撤出》[英]马克尔 康明斯 1962年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
美苏寻求理性方式解决争端
赫鲁晓夫专机抵达美国
赫鲁晓夫在华盛顿街头
《和平留给你我的机会稍纵即逝》[英]马克尔 康明斯 1987年
1987 美苏签署
《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3. 冷战的特点
①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
②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③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④激烈的对峙的同时又具有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4. 冷战的结束:1991年 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是的,就是这样——庄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在消耗华约成员的粮食》
三、冷战的影响——从两极到多极
1.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①欧洲共同体(1967年)的成立和发展
《欧共体》 1967年
《马歇尔计划》 1947年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政治大国的追求”
资本主义阵营: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
《熊和龙反目成仇:中苏关系破裂》
2. 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社会帝国主义幽灵》
3. 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1)中国的发展(60—70年代)
两弹一星(原子弹1964、氢弹1967、导弹1966、人造地球卫星1970)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第三次建交高潮: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中日建交 1972、中美建交 1979
(2)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年 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求同存异”
1961年 不结盟运动
第三世界
“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指出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除南非外)、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三个世界的理论对于孤立霸权主义和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格局演变:冷战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材料一:
冷战的一些结果必定是投机的。没有这些结果,美国致力于重建德国和日本经济是极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也很可能不会如此积极地进行太空研究,如果没有强调对太空的研究,科学的衍生物如微型化能够如此快的实现是不可思议的。……冷战还使西欧人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没有美国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感觉到这种紧迫感……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和美国斗争的结束留下了一个比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还更为分裂、复杂的世界。
——佛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
《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材料二: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三、冷战的影响——从两极到多极
国际格局演变:从美苏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科技:推动了科技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
世界和平:从整体看,短暂维持了世界和平。
局限性
①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②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
我们坚决反对人为制造所谓“新冷战”,因为这完全违背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年冷战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创伤和痛苦绝不应重演。如果谁要在21世纪的今天挑起所谓“新冷战”,那他就站到了历史前进的对立面,就是国际合作的最大破坏者,就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王毅
四、冷战的反思——从历史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