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时代背景——追根寻源
制度创新——改往修来
社会变化——引人深思
时代背景——追根寻源
PRAT 01
变之源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苏联的冲击
变之源
二战后,人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
制度创新——改往修来
PRAT 02
变之域
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而这场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
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到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影响到所有的经济部门。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总额减少了三分之二。
材料:
一、经济之变:政策调整
材料:
如今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经济的萧条使得法西斯主义变成世界性的运动,成为世界一大威胁。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德国不顾一切对付大萧条的手段,的确既迅速又成功,对早已茫然不知所措的欧洲来说,德国的做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妥。在随着大萧条而日渐高涨的法西斯浪潮之下,有一件事情却变得愈发清楚:在这个大动乱的年代,随风而逝的不止是和平、社会的安定以及经济体系,甚至连作为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基石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也日暮途穷。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美)柯立芝(1933年)
萧条的经济
整顿财政金融;
调整工业生产;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胡佛
自由放任政策
罗斯福
凯恩斯主义
“看得见的手”
(理论支持)
各国宏观调控
加大公共事业领域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行宏观调控。
各国的努力
经济的滞胀
材料:
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向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各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经济秩序的重建
1947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世界金融体系)
世界贸易体系
战后国际经济组织
1945年
1945年
1995年
二、科技之变:生产力发展
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美国“阿波罗”号登月成功
克隆羊“多莉”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 社会之变:生产关系变化
一,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
二,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 世纪80 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左右。
社会结构变化
“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撒切尔夫人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
——肯尼迪
福利政策的制定
三、 社会之变:民主权利扩大
1.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 建立与发展
二战后
20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
逐渐发展
减少福利规模
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欧洲高福利
材料:
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电烤箱等。根据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穷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孩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穷人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
有位领取福利金的穷人朋友告诉我,他一家三口每月可获得800多美元的房屋补助、300多美元的现金和食品券,冬天还有暖气补贴,电话费又不用花钱,各项加起来有1000多美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销。如果再多生几个孩子,还可以多得一些补助。
——蒋英建《另一只眼看美国》
英国最懒家族——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生活日报》2004.12.7
多重视角看福利
日本
联邦德国
英国
意大利
2.7%
18.4%
13.7%
20.6%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材料:
多重视角看福利
根据社会福利制度英国政府为残疾者提供家庭服务员照顾他们的生活。图为1946年一位住在伦敦的截肢者看着她的家庭服务员为她服务。
①积极性: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②局限性: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运动
1. 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2. 概况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2)妇女运动
(3)学生运动(反越战运动)
三、 社会之变:民主权利扩大
材料: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黑人的诉求
1955年12月1日,时年42岁、当裁缝的美国黑人女子罗莎·帕克斯在蒙哥马利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时,一名白人男子走过来,要求她让座。在内战后种族隔离依然盛行的美国南方,法律明确规定黑人与白人在公车、餐馆等公共场所内需分隔,且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黑人由于冒犯司机的命令而经常被捕,甚至被杀。但帕克斯拒绝了白人男子的要求,她随即被逮捕。
——《文史参考》
材料: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二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其目的是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中外历史纲要(下)》
妇女的诉求
学生的诉求
材料:
1963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美军士兵虐待俘虏的镜头,震惊全国。
1969年5月和11月,《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报刊的记者、编辑参加战游行示威。1970年5月,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学生总罢课爆发,多所大专院校的师生罢课罢教参加反战运动,10多万学生涌人华盛顿进行抗议.美闰各大新闻机构再度掀起抨击侵越政策的高潮。1973年美军全部撤出越南。
——吕庆广《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社会变化——引人深思
PRAT 03
变之局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其基本矛盾,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单个企业内部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①
②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马克思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40年来,中国人民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前进的道路。也是在历史发展中寻求的适合中国的道路。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列宁
1953-1964年
1917-1924年
1924-1953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1. 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 存在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3. 斯大林逝世
材料:斯大林晚年,“领袖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家的发展路线完全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决策,而斯大林在领导国家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揭露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主要内容
①政治领域: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领域: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评价
积极:
①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③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消极:
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主要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主要内容
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2)评价
造成思想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99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
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6
苏联解体
1991.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
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
(三)苏联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改革开始)
斯大林模式(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失败)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改 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改 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改 了。
乱
死
垮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说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 照搬苏联模式:为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 南斯拉夫改革
①措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②评价: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1)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儿的社会主义社会”,即“布拉格之春”新局面。
(2)波兰:“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
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三)东欧剧变
1. 原因: ①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2. 表现
1989—1992年,东欧执政共产党或工人党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
参加万隆会议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
1966
1970
1971
1972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日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2010
1978
20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共十九大召开
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2
1984
1987
1992
2001
第一次提出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大
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南方谈话
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思考:中苏两国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结果有何不同?试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