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2课《红烛》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2.2课《红烛》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18: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红烛
作者:闻一多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五四”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新月派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等。其中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绘画美(辞藻的华丽)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二、分析作品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引子出处:
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被闻一多接受了下来,“红烛”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
思考: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有哪些作用?
1.情感上:“蜡炬成灰”一句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
2.内容上: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3.结构上: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问题: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1.结构上: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2.内容上:诗歌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并在后文每一节开头都提到,明确诗歌主要意象
3.情感上:“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整体感知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诵读诗歌,完成以下任务:
①扫清字词障碍。
②找出本诗描写了红烛的哪些方面。
整体感知
1.“意象解构”是指诗人奖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诗中被解构成了几个部分?




第1节
第2-4节
第5-7节
第8-9节
红烛之色
问题2:蜡烛有很多种颜色,诗人为什么选择红色?
生活中,红色常给人什么感觉?
红色,让人感受到赤诚、热烈、奔放、积极、昂扬。
红烛之红色,恰如诗人心中的那抹赤诚之红。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3.具体是什么呢?
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红烛之光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诗人指明,光是红烛的灵魂。
4.红烛的光有什么特点?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有一段对话:"加入一件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红烛之光
诗人也如这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
当时,民众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固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
蜡炬的灰,指的是不能承受相思之苦的躯体。
红烛的灰,指的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
讨论:
5.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与诗人的“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中“灰”的含义有何不同?
红烛之灰
红烛之灰
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生命,“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终将化为灰烬,但他们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无尽的芬芳,带来无限的生机。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之泪
讨论: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也都有“泪”,二者的含义又有何不同?
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相思之泪。
诗人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之泪
诗人的泪,不是因为不愿意牺牲,也不是因为害怕和后悔,而是因为实现理想的路上受到打击和阻碍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1923年1-9月大事记
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相关决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工会成立大会,遭到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总工会遂发动全路工人于2月4日实行总罢工。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英勇就义。亦称为“二七惨案”。
3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新组成大元帅府。胡适大力提倡研究国学。
4月——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北京发生军警闹饷事件。冯玉祥率兵包围国务院。
5月——临城发生惊动中外的火车大劫案。
6月——长沙日军枪杀平民。中共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第一期出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
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充满危机,也孕育新生
青年的热忱与迷惘
红烛之泪
(1)“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2) “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题材特点与解读方法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托物言志
红烛伤心的烛泪
红烛的赤诚
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
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责任
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
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
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红烛
情感主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青春的价值 意象 抒情方式 情 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阅读本组诗歌,并完成表格
青春的价值 意 象 抒情方式 情 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自由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滚滚洪涛 直抒胸臆 挣脱束缚
追求解放
《红烛》 奉献 红烛 托物言志 献身祖国
忧国忧民
同样是五四时期热血的年轻诗人,为什么选取的意象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试着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与性格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任务二
1.闻一多的诗集《红烛》是在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影响之下创作而成的。你觉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是否存在共通点是什么?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共通点:本质上都是爱国情感的流露,都是五四精神延伸与体现。
《红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渴望突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热情与决心。
任务三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同为现代新体诗,它们分别“新”在何处?有什么不同?
研读本组诗歌,完成下列任务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新”在结构,句式长短不一,十分自由。突破了旧体诗的格律要求,奔放浪漫。
2、《红烛》:“新”在意象,借鉴“红烛”这一古典意象却又能跳脱出来,赋予新的象征性。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小结: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