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东周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221年
春
秋
战
国
公元前256年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九鼎
七鼎
五鼎
三鼎或一鼎
礼乐制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
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犹其尊襄王也。
——刘向《战国策·韩策三》
战国
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楚、秦、燕、赵、魏、韩
(位置:东南西北到中间)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春秋与战国地图上的北部民族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战国地图中新图例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新图例:长城
交流、冲突
民族交融
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促进民族融合
往来与联系
即使在战国时期,当周王室权威尽失,诸国之间兼并之时,存在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仍然被华夏所认可,并逐渐为夷狄所接受,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系政治结构的作用。即使是夷狄,只要接受了华夏文化,就会认同华夏的政治结构,并认同华夏,而他们的华夏身份也会得到华夏成员的认可。
——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华夏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铁器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1. 农业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农业发展
提供原料、商品(提供原料)
工商业繁荣
部分人从农业生产中脱离(提供劳动力)
温饱满足,追求生活质量(提供市场)
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
——《国语·晋语》
牛耕
2. 工商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私田实际私有
国家收入减少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井田瓦解私有确立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
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受租于新兴地主阶级耕种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春秋以前,士是贵族中的最低阶层。他们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能文能武,有参与政治的权力,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战国时期的士成为ー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及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限制。一些普通人家的子弟,通过学习文化,就可以上升为士。
——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
士阶层崛起
1.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1)核心思想:
“仁”——关爱他人
(2)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
②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思想
③创办私学,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④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
⑤著作:《论语》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而成)
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2.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上均摘自《道德经》
①“道”,道法自然
②朴素的辩证法,如福祸相依
③政治: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④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3. 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1)孟子(儒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人性论:
人性善
政治:仁政
(2)荀子(儒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人性论:
人性恶
政治:
隆礼重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庄子(道家)
崇尚逍遥自由
(4)邹衍(阴阳家)
“相生相胜”理论
(5)墨子(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6)韩非(法家)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以上均摘自《韩非子》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4. 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变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1. 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探究一】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运动的原因
1. 经济根源:
2. 政治背景:
3. 阶级变动:
4. 思想基础:
5. 现实原因:
2. 商鞅变法的内容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推行县制
什伍连坐
拆家为户
经 济
政 治
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
古代户籍与军队的编制
【探究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1)积极性: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①法令严苛,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剥削百姓。
②打击面太大,触及利益面广。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材料三: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贾谊《治安策》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
战国
诸侯纷争
铁犁牛耕
华夏认同
百家争鸣
变法运动
大融合
大动荡
大发展
大解放
大变革
社会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