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解 题
时代
政治特点
民族关系
时空定位
220
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蜀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魏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6
(一)三国与西晋
西晋
建 立 者:司马炎(晋武帝)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66-280-316
时间背后的信息
空间背后的信息
故事背后的信息
西晋历时共50年
八王之乱历时16年
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流民南迁
统治阶级
放纵腐化
低质量的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刘渊所灭。
北方:五胡十六国 北朝
南方:东晋 南朝
东晋
建 立 者:司马睿
都 城: 建康
起止时间:317-420
(二)东晋与十六国
1. 东晋建立
司马睿出于宗室疏属,威望不足,江南士族对他一度持冷淡、观望态度。此时自北方南渡的一些士族高门竭力拥戴司马睿,经他们的示范和拉拢,江南士族的态度才转向合作,东晋因而得以顺利建立。……东晋政权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君弱臣强”的格局。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东晋一朝,除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势外,世家大族代有推选,依次出现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
士族政治最主要的特权在于其选官特权,凭借门第而世居高位,还引发了制度层面的变动。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也是适逢其时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
2. 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3. 十六国
少数民族政权
中原模式国号
前秦曾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
(三)南朝与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都城:建康)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民族交融作为民族之间交往和交流程度的标志,指的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摘编自杨须爱《“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名词解释:民族交融
思考1: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呢?
民族迁徙
战争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经验
少数民族《耕耙图》
边境汉人《放牧图》
和平交往
有学者统计,北魏道武帝时汉臣在大臣中占37.5%,明元帝时占41.4%,太武帝时占50.8%,文成帝时占52.7%,献文帝时占59.5%,孝文帝时占68.9%。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北魏孝文帝
汉化改革
迁都洛阳
穿汉服
改汉姓
说汉语
与汉族通婚
思考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材料一: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洛阳伽蓝记》
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时期》
巩固北魏政权,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三: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全盘汉化,为北魏衰亡埋下隐患
观察:从这两幅图中得出怎样的信息?
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经济分布
纺织业、冶铁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取得明显进步
思考3: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①北民南迁 ②人民的辛勤劳动 ③社会安定 ④统治者支持 ⑤环境优越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征,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张鹤泉《新编中国史 魏晋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