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7: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960
1005
1069
1276
993
1044
1127
1141
A
B
四川
王小波李顺起义












1043





















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动态累积而成、核心精神明确稳定而涉及面宽泛的综合体。它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一、立祖宗之法: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天子宁有种邪?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1
(一)背景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二)措施
《雪夜访普图》
赵匡胤
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 收权——收地方之权
稍夺其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制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收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财权
兵权
行政权
2. 分权——分地方之权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四监司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2. 分权——分中央之权: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
军权分离
相权分化
仅在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就足够了吗?
(宋太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
3. 崇文抑武
崇文
抑武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和地方长官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贡举是宋代科举中取士最多的一个科目。根据统计与考证的结果,北宋贡举共开科考试81榜……(所取文士)总计当为60035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劝学文——宋真宗
富豪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屋不用加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与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链接高考】
(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017.11·浙江高考·7)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2014·北京高考·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2013·上海高考·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三)影响
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
材料二: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1. 积极影响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2. 消极影响
冗官
冗兵
冗费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财政危机
岁币岁赐
积弱
积贫
辽朝(916——1125年,金灭辽)
西夏(1038——1227年,蒙古灭西夏)
二、变祖宗之法: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市易法
保甲法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②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③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富国之法
④免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⑤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兵农合一。
②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百姓代养官马,节约开支)。
③将兵法:淘汰禁军,整编军队,设置专门军官(作战经验、才能)进行训练。
④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
一定程度上
提高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死记硬背,改为策论,以培养实用人才。
②整顿太学: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同时,提举经义局,修撰儒家经典,编纂《三经新义》;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③改革“恩荫”制,惟才用人: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培养了变法人才
(二)评价
(2013·山东高考文综·35)(6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①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
②新法实施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③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王安石的改革分为三大类别: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王安石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整个国家才能强盛。
——【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 王安石变法》
变法本身具有复杂的性质,既有进步的一面,也确有反动的一面。其反动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行聚敛之术,企图恢复征兵制;行市易法,建立官营垄断体系;以经义取士,禁锢思想自由等等。其进步性主要反映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如行农田水利法推动农业生产,以雇代役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普遍松弛的历史潮 流,推动了雇佣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如果将变法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摘自吴泰《熙宁 元丰新法散论》
(2020·北京高考·5)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6·北京高考·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014·上海高考·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2012·浙江高考自选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4分)
问题:政府要不要“理财”。
实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触动利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6分)
措施: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原因: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②王安石有前瞻性。
绍兴和议
1127年
宋高宗 赵构
建立南宋
金(1115——1234年,蒙古与南宋灭金)
西夏(1038——1227年,蒙古灭西夏)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 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 长于忧患”的朝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