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1351
1368
1380
1402
1405
1433
16世纪中期
1571
1624
1616
1636
1644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
明太祖
废宰相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澳门被“租借”
隆庆和议
俺答汗
后金建立
荷兰占领台湾
后金改清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洪武
建文
永乐
洪熙
宣德
正统
天顺
成化
景泰
弘治
正德
嘉靖
隆庆
万历
泰昌
天启
崇祯
1. 明太祖 洪武 朱元璋
建立明朝(1368);废宰相(1380);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恒案和蓝玉案;设锦衣卫(1382)
2. 明惠帝 建文 朱允炆:靖难之役
3. 明成祖 永乐 朱棣
设内阁(1402);郑和下西洋开始(1405);修《永乐大典》(1407);
设东厂(宦官掌管,1420);迁都北京(紫禁城建成,1421)
4. 明英宗 正统、天顺 朱祁镇:土木堡之变(1449);南宫复辟(1457)
5. 明宪宗 成化 朱见深:设西厂(宦官掌管,1477)
6. 明世宗 嘉靖 朱厚熜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玉米传入中国(1555);
戚继光抗倭(1553-1565)
7. 明穆宗 隆庆 朱载垕:隆庆开关(1567);隆庆和议(1571)
8. 明神宗 万历 朱翊钧(在位时间最长:48年,30年不上朝)
《本草纲目》(1578 );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1581);
利玛窦来华传教(1582);抗倭援朝(1592-1598,邓子龙vs丰臣秀吉)
西洋历法传入中国(1610);萨尔浒之战(1619,明败,失辽东)
9. 明熹宗 天启 朱由校:荷兰占台湾南部(1624),西班牙占台湾北部(1626)
10. 明思宗 崇祯 朱由检:荷兰打败西班牙,占整个台湾(1642)
应天府
中央监察机构
传达帝
命
通达下情
最高军事管理机构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罢丞相的理由。
①丞相并非自古就有;
②设置丞相是秦速亡的原因;
③汉唐以来丞相专权比较普遍;
④废除丞相,国家政治才能稳当。
秦以来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隋唐以来延续七百年的三省制度被彻底废除
标志着君主专制大大强化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00件,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最高决策可能缺乏科学性保障
皇帝行政任务繁重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明太祖实录》
朕真的好累啊!!!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英宗
明神宗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内阁大学士
票拟奏章成为定制
内阁大学士
票拟奏章(开始)
权力大增
权压六部
奠基
形成
发展
全盛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职官志》
根据材料指出内阁的特点与实质。
特点:
1.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
2.没有取得法定地位,非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3.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统率六部。
内阁实质: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
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面进上,称之为票拟。
票 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红书批出”是为“批红”。后期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的信任,司礼监(内廷机构)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批 红
东厂
明代宦官的角色——政务枢纽
司礼监
皇帝
内阁
奏章的中转站
参与机要
内阁票拟完毕的奏章
抵达司礼监
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
皇帝怠政
司礼监代为批红
锦衣卫
侦查缉捕——皇帝耳目
(2021·天津高考·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019·北京高考·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014·广东高考·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王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大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一、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①寻找建文帝
②宣扬国威
1. 目的:
防范倭患
朝贡贸易(倍偿其价,加大财政负担)
郑和航海路线图
根据上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哪些地区?
中国南海以西与非洲东部沿海诸国和地区,即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宣德年间,郑和作了最后一次航海,被认为“费钱粮数十万,……于国家何益?”于是烧掉郑和下西洋的全部档案,官方对外贸易趋于停顿。与此同时,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海峽,控制了东西方海上贸易,称雄于世界。
政治目的为主
缺乏持续进行的动力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客观上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历史发展的机遇
2. 评价
(2022·全国甲卷高考·41)
材料一
明前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阵容极为庞大,“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航迹遍及亚、非30余国。明英宗后,官方再无远洋活动。明后期的海军以沙船、哨船等小型船只为主。明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企图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弃海禁政策和承诺自由贸易,派遣战船入侵中国沿海。1633年,明军约150艘战船在福建金门岛料罗湾口,与荷兰及附属舰队约60艘战舰激战,获得胜利。
——据《中国军事通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的海上实力。(8分)
明朝前期:海军阵容庞大,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远洋航行能力;
明朝后期:海军实力出现衰退;总体实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地 域 威 胁 结 果
东南沿海
倭寇
民间走私
戚继光抗倭获胜
政府放松海禁
广 东
葡萄牙
攫取澳门租住权
台 湾
荷兰、西班牙
荷兰击退西班牙
占据台湾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民族英雄戚继光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击溃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二、沿海危机
问题1:流寇是否全是日本人?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明史·日本传》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嘉靖实录》
问题2:中国商人为何与日本流寇勾结?
日本流寇和中国沿海的奸商、海盗勾结,从事走私和掠夺。
明初因倭患而奉行海禁政策,却阻断对外贸易。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盗。”
沿海以贸易为主,海禁阻断了很多沿海商人的生计。
倭患与海禁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史称倭寇。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明军和倭寇海上激战
抗倭英雄戚继光
城门上书“海防新堡”四字
倭患与海禁
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海禁不是一成不变
防范倭患
放松海禁政策,民间对外贸易合法化(隆庆开关 1567)
明朝有限制对外开放——开放福建月港(位于漳州)
开放月港,是明政府与民间海商在激烈较量之后妥协的结果。
“四方异客,皆集月港”
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奏,“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东西洋考》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入侵澳门、台湾
1368年
明朝建立
1644年
明朝灭亡
15世纪末
西方进入
大航海时代
在明朝政权日益腐化的同时,西方进入了生机勃勃的大航海时代
1553年
葡萄牙取得
澳门租住权
1624年 荷兰占领台湾南部
1626年 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
1642年
荷兰打败西班牙,控制台湾
荷占台湾
(1624-1662)
明朝形势图 (1433年)
封授官号
设奴儿干都司
3.东北:女真各部
2. 西南:藏族
乌思藏
1.北方:蒙古族
(1)防御:修筑长城
(2)战争:明中期
英宗 瓦剌“土木堡之变”
(3)议和:1571年 鞑靼 俺答汗
(1)册封:法王、王等称号
(2)设机构:行都指挥使司
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
1616年
1619年
1628年
1636年
1644年
后金建立
萨尔浒之战
明末陕北农民起义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2021·全国甲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城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明
万
历
年
间
疆
域
示
意
图
(局部)
卫所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四类:
①都城(北京、南京)
原因:皇宫所在地,也是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也是国防要地。
②长城一带(元朝残余势力附近,即明与鞑靼、瓦剌交界处)
原因:明朝是灭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与蒙古族的鞑靼、瓦剌交界地带(大约长城一带),应该是对付元朝残余势力的要害地带,设立卫所有利于保护北部边境安全,也保护我国的农耕经济。
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区域)
原因: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外来侵略的边疆地区)
原因: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过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防安全。
与元朝不同,明朝推行的是一条内敛收缩防御(内卷化)的政策,为消除丞相威胁,废掉丞相;为消除海外威胁,实行海禁;为消除塞北威胁,修筑长城。这种头痛砍头,手痛砍手,脚痛砍脚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这正印证了恩格斯的一段话:
“消极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败无疑。”
——[德]恩格斯:《步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