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30 17: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636
1644
1662
1684
1689
1757
1762
1793
清军入关
郑成功
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
1759
清朝建立
中俄
《尼布楚条约》
平定
准葛尔部叛乱
平定新疆
大小和卓叛乱
在新疆
设伊犁将军
1729
军机处
清朝前期(1644-1840)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29条
努尔哈赤皇顺康
雍乾嘉道咸同光
清朝一共十二帝
最后宣统最悲伤
颙琰
天聪
崇德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道光第七子
光绪帝生父
奕譞第五子
宣统帝生父
天命
顺治
顺治与董鄂妃
顺治之死
雍正即位之谜
1661
1722
1735
1796
1820
1736
盛世: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在较长时间内统治集团文治武功达到一定水平、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的社会现象。
努尔哈赤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清朝一共12帝,最后宣统最悲伤。
1.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
雍正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在皇帝寝宫旁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全由钦定,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内阁只处理一般文书。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
军机处
南书房
内阁
康熙寝宫
雍正寝宫
议政处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标志着清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1)读左图,说出军机处位置特点,试分析原因。
(2)阅读材料,分析军机处设立的作用。
军机处位置靠近皇帝寝宫,便于皇帝宣召。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
——(清)齐周华《名山藏副本》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实质:军机处仍然是皇帝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
特点:①机构简;②保密严;③办事速
(2020.1·浙江高考·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2014·上海高考·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
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
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2014·海南高考·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2012·天津高考·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2. 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是清朝的开创。康熙中叶,皇帝允许一些亲信官员用奏折报告机密事件,派遣专人投送京师,不通过内阁所属通政使司转呈,皇帝对奏折的批示也不与内阁大臣商讨。雍正时,奏折传递取消了中间环节。
大臣写好奏折后,将奏折存放在特制的匣子里并上锁。钥匙一共两把,上奏的官员和皇帝各一把。
折匣的铜锁当为宫廷特制,非坊间锁匠所能开启。
(1)特点:清代特有文书,奏折直达皇帝,不必经过其他中转环节(迅速、机密)。
(2)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018.11·浙江高考·7)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3. 文化专制:文字狱
清朝人徐骏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被认为是存心诽谤,被判斩立决。
本质:思想文化专制
作用:①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②严重摧残文化
康熙二十年(1680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武力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俄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中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平定西藏叛乱
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历经70年,平定准噶尔叛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前中期统一战争大事年表
清朝疆域图(1820年)
解决了明朝以来北部边疆隐患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清代疆域开拓
1.盟旗制度:内蒙古
2.将军辖区:
新疆、外蒙古、东北
3.办事大臣:
西藏、青海
清代边疆治理



清朝疆域图
现代中国地图
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
康乾时期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地区 军事手段 政治手段
台湾
中俄东部边界
蒙古族地区
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西南各民族 聚居地
远征台湾,收降郑氏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雅克萨之战
签订《尼布楚条约》
征准噶尔,击败噶尔丹
设盟、旗两级单位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伊犁将军
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选自宋岩《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疆域面积估算》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吴敬梓《儒林外史》
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清高宗实录》卷一四八四,乾隆六十年八月乙酉
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 11 册47
政治腐败
时间 人口数量/亿人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年 1.84 4901.50 4.00
1766年 2.08 5204.89 3.75
1784年 2.86 5070.49 2.66
1812年 3.34 5259.53 2.36
1851年 4.32 5041.93 1.75
天理教攻入紫禁城
留下的箭镞
清朝中期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结合左图右表,思考清朝中期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
资源危机
阶级矛盾
政治腐败
贫富分化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戛尔尼
马戛尔尼访华
(2020·北京高考·19)(9分)“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拒绝扩大对外交往,一定程度上出于防范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维护国家安全有一定的作用;但统治者固步自封,逆世界潮流而行,使中国的经济社会难以获得转型发展的活力,拉开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