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1. 背景
(1)大势所趋:历史发展潮流;民族危机加深;阶级基础。
(2)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在对洋务运动的怀疑和思考中,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一批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他们在从事洋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政治上,他们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经济上,提出商战思想。
(3)维新思想的提出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托古改制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法革新 “兴民权”
③严复: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 “太平世” 三个阶段, 只有实行维新变法, 中国才能由“据乱世” 进入“升平世”。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材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4)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
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
维新派所办报刊
1895年8月,在帝党官僚首领翁同龢的支持下,由康有为发起、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的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在北京成立。
(5)舆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2. 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
(2)内容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设立议院;
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
3. 结果:失败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瀛台 瀛台(牣鱼亭)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
戊戌六君子
【探究】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废除八股取士,无疑断送了许多读书人读书仕进的机会,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有些人甚至气急败坏地要派人行刺康有为。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材
①打击面大,引起各阶层不满
在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最多的时候一天之内就颁发了11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材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
——陈旭麓
维新变法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材
②过程操之过急
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大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群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在一筹莫展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同时尽力争取袁世凯,以获取他的武力支持。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材
④没有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
⑤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 意义
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兴民权,自由平等),诞生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空间(报刊、学会),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③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风起云涌,在社会上影响尤大。
1. 背景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 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材料二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进步性:具有爱国的性质。能够争取爱国官兵,动员民众反帝。
局限性:盲目排外;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
3. 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1. 原因
(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维护在华利益。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 过程
【知识链接】
东南互保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重要事件。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两不相扰。
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保护了东南半壁免受灾祸。
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1. 签订《辛丑条约》
(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九七国耻)。
内 容 危 害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
2. 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 条约的影响
(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1901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对外扩张 发展资本主义 维护在华利益
瓜分中国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俄德美日法意奥
条约 1842《南京条约》 1858《天津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95《马关条约》 1901《辛丑条约》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方式
①经济侵略 ②政治侵略 ③文化侵略 ④军事控制
趋势
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