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3 22:33:09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承了皇位《文官进谏图》长安西市图长安西市图程咬金大雁塔窦建德杜如晦房玄龄江南贡院明远楼科举考试图李靖李世民  李世民重视人才,广招四方文士为自己所用。李渊起兵反隋马周碑 殷仲容南京夫子庙考棚秦琼隋末农民起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十分欣赏魏徵诚恳直率的性格,十分尊重他,把魏徵比作自己的明镜。图为唐代花鸟纹青铜镜。图为唐代执行死刑的写照王世充尉迟恭魏徵犯颜直谏千秋传美名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爱将,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是帮助李世民登上大位的重要人物之一。魏徵魏徵公园塑像武则天的无字碑西安城西门内的唐代贡院玄武门之变已成为门神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南京江南贡院内“状元匾”与“赶考挑子”昭陵 李世民的陵墓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的建立、唐太宗的即位与用人纳谏、贞观新政等基本史实;培养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了解相关史诗的资料,并对相应的历史内容与现象进行讨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难点
贞观新政的内容,理解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与贞观新政的关系,正确评价唐太宗。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课件上所展示的几幅图片,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让我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拨开历史的层层烟雾,遥想当年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并探究其为什么能够在隋末战后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为盛唐之音奏响序曲。
2、唐王朝的建立
请大家看课件上的材料结合教材第8页正文第一自然段,说说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
此处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那一个朝代?
A.秦朝?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起兵)
过渡:在隋朝灭亡的同时,隋原来的贵族,唐国公李渊迅速的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唐,李渊就是历史上的唐高祖。
结合教材让学生找到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等相关知识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玄武门之变,学生讲述,教师点评,杀兄逼父。使学生明白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
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戒奢从简,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4、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正文第二自然段到P11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请同学概括一下(学生回答后,演示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简要分析一下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它的进步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4)重视完善科举制。
(3)影响: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补充了解: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
关于“治世”, “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一节录像课,相对较为紧张,出现一些口误等低级错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课件27张PPT。唐太宗李世民片头曲导入新课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节用戒奢
招贤用能
虚心纳谏课程标准
  了解隋朝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重点
贞观之治;科举制度。
难点
评价唐太宗。 唐朝的建立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其中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建立。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诸子中最有才能、胆识过人的一个。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结俊杰,锐意经略天下。公元617年,天下大乱,世民乘机劝父亲起兵。李渊依世民及晋阳令刘文静之计,起兵太原,自任大将军,率兵3万余人进取关中,并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在长安建立唐朝。当时割据一方的群雄彼此相互攻伐,人人都想君临全国。唐高祖即位后,乃以世民为帅,领兵次第削平群雄到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铲除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全国复归统一。 李渊:唐代开国皇帝,字叔德。公元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庙号唐高祖。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李渊各文本依次出现回到5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各文本依次出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静宁成纪乡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堪称“千古一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在位期间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军事力量强大。后人称他在贞观年间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太宗的飞草非常著名,开创了行书写碑。太宗诗歌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编写了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在《帝范》、《唐会要》等书籍中,对太宗的政治理论有相当多的描述。 1. 含义: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想一想: 唐太宗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沿袭并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要建一个高台,因爱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李世民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1.任用贤能2.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科举制 科举制: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炀帝明经科和进士科科举制大雁塔进士题名帖魏徵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徵殂逝,逐亡一镜矣。
      ——唐太宗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现在的河北晋州人。小时后家里十分贫困,后来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参加了当时著名的瓦岗军,李密兵败之后,投降了大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任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君臣。 想一想: 唐太宗时期为什么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节用戒奢
招贤用能
虚心纳谏昭陵全景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千米,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昭陵概貌唐太宗集思广益、虚心纳谏节用戒奢、精简机构知人善任、招贤用能实行平等、民主的民族政策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贞观之治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人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徵  D.宋璟
2.“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采取的措施( )
①虚心纳谏   ②减少老百姓服役天数      ③节用戒奢   ④招贤用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基础巩固C 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 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 《贞观政要》能力拓展 有关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4.“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能举出历史上载舟,覆舟的例子吗?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载舟:覆舟:商朝:牧野之战秦朝:陈胜、吴广起义隋朝:农民起义启示:延伸探究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文景之治 5.比较你所知道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三个皇帝的异同?动脑筋共同点:
A.富有才干 B.英武果断
C.勇于创新秦始皇:
创新意识较强,但比较残暴。
不同点再见一、单项选择
1.《隋唐演义》中讲到这样一个人,他经历了隋末的战乱,帮助父亲征战,后来父亲做了皇帝,几年后,虽然他是次子,但还是继承了皇位,这个人是 ( )
A.李渊 B.李世民 C.唐高祖 D.隋炀帝
2.在一部名叫《唐太宗传奇》的电视剧中,一个人专门替唐太宗起草政令,这个人所任职的部门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礼部
3.小华在昭陵附近旅游看到一处坟墓,关于墓主人的介绍中说他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墓主人是谁 ( )
A.李渊 B.魏徵 C.李世民 D.马周
4.下列叙述不可能发生在唐太宗统治期间的是 ( )
A.老百姓服劳役天数减少 B.中央各部门分工更加清楚、合作更加方便
C.很多人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 D.编定了复杂、详细、严酷的法律条文
5.唐朝时,皇帝的政令起草审核完毕之后,下一步该交给哪个部门 ( )
A.中书省 B.行政院 C.门下省 D.尚书省
6.“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 )
①虚心纳谏 ②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 ③节用戒奢 ④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有一本书叫《贞观政要》,该书应该是有关哪位皇帝的 ( )
A.唐太宗 B.唐高祖 C.武则天 D.唐中宗
8.语文老师要求写一篇题为“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作文,你可以用谁的事例正面说明这句话
A.隋炀帝 B.唐高祖 C.唐太宗 D.魏徵
9.下面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科举制度首创于隋朝 ②科举制度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③科举制度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④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太宗在教诲太子时说:我广泛地救助百姓,使他们得益不少;建立了国家,功劳大;给百姓的好处多,对他们的损害少,所以百姓不怨恨。
(1)在唐太宗所采取的措施中哪项措施是百姓直接受益的?
(2)除上题中的措施外,唐太宗在其他方面还实施了哪些措施?
(3)唐太宗统治期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名叫什么?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每一次兴修大规模工程,动不动就征发数百万人,男丁不够,妇女也要服役。……起义军发布的檄文,痛斥隋炀帝“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材料二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
(1)从以上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国家兴亡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答案:1.B 2.A 3.B 4.D 5.D 6.C 7.A 8.C 9.D
10.(1)节用戒奢,减轻百姓负担。(2)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改革政治制度、完善科举制等。(3)贞观之治。
11.(1)滥用民力、大兴土木,人民困苦不堪。(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贵君轻的思想。节用戒奢,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