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30 18:1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1.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目标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
编者:相传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内容: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意义:《礼记》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六经”之一,后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但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记: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并且《礼》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所以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礼记》: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礼》与《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文章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大学: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释题——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明:形→动,彰明。
明德:美好的品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
止于至善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全社会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从而使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


1.“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
亲民
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对己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对人
立德
爱人
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实现“三纲”?






七个步骤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2.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①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②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齐:使动,使……整齐有序。
正:使动,使……端正。
诚:使......真诚。
致:求得,获得。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以至于:连词,表示范围的延申,直到。
壹是:一律,一概。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致知
格物
使天下归于太平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诚实,不自欺
端正内心,不偏不倚,不动摇
修养自身,完善自身
处理好家庭、家族内部关系
治理国家
1.何为“八目”?其具体所指?




2.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根本
(内修)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方法
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为最高统治者服务,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八目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步骤
目标
人生进修阶梯
内圣之学
(善其身)
外王之学
(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课文结构
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拓展探究
1、论点
2、论据的角度: 是否典型、新颖。
3、论证
4、语言:语言严密,使论证严密;语言通俗易懂,使论证有说服力。使用拟人、比喻修辞,使论证生动、形象;使用设问,或引人注意,或启人思考等。
常考题型:论述文的论证特点(综合问)
提出的角度:立足于……,围绕……话题,从正(反)面展开论述。
提出的位置和方法: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
论证结构: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并列式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②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