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九年级下解直角三角形(1)公开课课件(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九年级下解直角三角形(1)公开课课件(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12-12 11:36:35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解直角三角形(1)全州县永和初中全州县永和初中 蒋小清桂林印象刘三姐夜景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下表:对于sinα与tanα,角度越大,函数值也越大;(带正)
对于cosα,角度越大,函数值越小。问题: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情境问题问题(1)可以归结为:在Rt △ABC中,已知∠A=75°,斜边AB=6,求∠A的对边BC的长.(参考数据: sin75°≈0.9659 cos75 °≈0.2588 ) 问题(1)当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为75°时,梯子顶端与地面的距离是使用这个梯子所能攀到的最大高度.因此使用这个梯子能够安全攀到墙面的最大高度约是5.8m解:由 得对于问题(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求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在Rt△ABC中,已知AC=2.4,斜边AB=6,求锐角a的度数。(参考数据: sin66°≈0.9135 cos66 °≈0.4067 )解:∵∴ a≈66° 因此当梯子底墙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
所成的角大约是66°又∵ 50°<66°<75°可知,这时使用这个梯子是安全的.在图中的Rt△ABC中,
(1)根据∠A=75°,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能6=75°在图中的Rt△ABC中,
(2)根据AC=2.4,斜边AB=6,你能求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吗?能62.4∠A +∠B=90°事实上,在直角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除直角外,如果再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这个三角形就可以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两个元素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1、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解直角三角形(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1)三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2、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一般要用到下面一些关系: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例题讲解例2 如图,在Rt△ABC中,∠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 精确到0.1) (参考数据: sin35°≈0.5735 , cos35 °≈0.8191 ,tan35 °≈0.70)解:∵∠A=90°-∠B=90°-35°=55°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c吗?又∵或者或者或者 1.在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不能解的是( )
A 已知一直角边和一锐角 B 已知两个锐角
C 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 D 已知两直角边〖达标练习〗 B2、如图,在Rt△ABC中,∠C=90°,AC=6, ∠BAC的平分线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又∵ AD平分∠BAC3、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 △ABC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和△ABC的面积.ABC“斜而未倒”BC=5.2mAB=54.5mα你能求出塔偏离垂直中心线有多少度吗?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世界著名建筑奇观,意大利的标志之一。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市北面奇迹广场建筑群,而且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均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有巨大影响,故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比萨斜塔是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品味历史品味历史1、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一边和一锐角或两边)求
未知元素的过程.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课堂知识小结(1)三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互余关系)
解直角三形注意的问题:
1、在遇到解直角三形的问题时,最好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草图,按题意标明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以得于分析解决问题;
2、选取关系式时要尽量利用原始数据,以防止“累积错误”;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遵循“有斜用弦,无斜用切;宁乘勿除,化斜为直”;作业设置: 1、习题28.2第2题 2、复习巩固第1题和 第2题.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华罗庚28.2 解直角三角形(一)
课堂练习
3、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 △ABC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和△ABC的面积.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ABC中,∠C=90°,sinA=,则cosA的值是( ) A. B. C.
2.Rt△ABC中,∠C=90°,AB=10,sinB=,则BC的长为( ).
A.2
3.在Rt△ABC中,∠C=90°,a、b分别是∠A、∠B的对边,如果sinA:sinB=2:3,那么a:b等于( ). A.2:3 B.3:2 C.4:9 D.9:4
4.在Rt△ABC中,∠C=90°,则sinA+cosA的值( ).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不能确定
5.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是1:2,则较短边所对的角的正弦值是( ).
A. B. C.或 D.或
6.△ABC中,∠C=90°,AB=13,BC=5,tanB的值是( ).
A.
7.在Rt△ABC中,CD为斜边AB上的高,已知AD=8,BD=4,那么tanA等于( ).
A. B. C.
二、填空题
8.根据直角三角形的__________元素(至少有一个边),求出其它________元素的过程,即解直角三角形.
9.Rt△ABC中,若sinA=,AB=10,那么BC=_____,tanB=______.
10.在△ABC中,∠C=90°,AC=6,BC=8,那么sinA=________.
11.在△ABC中,∠C=90°,且cosA=,∠B平分线的长为26,则a=__,b=___,c=__.
12.在Rt△ABC中,∠C=90°,AB=5,sinA=,则BC=_____.
13.AD为Rt△ABC斜边BC上的高,已知AB=5cm,BD=3cm,那么BC=______cm.
三、解答题.
14.已知Rt△ABC中,∠C=90°,sinA=,求cosB及tanB的值.
15.已知Rt△ABC中,∠C=90°,b=2,∠A的平分线AD=,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16.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tanB=cos∠DAC.
(1)求证:AC=BD;(2)若sinC=,BC=12,求AD的长.
中考在线:
在某段限速公路BC上(公路视为直线),交通管理部门规定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千米/时(即米/秒),并在离该公路100米处设置了一个监测点A.在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点A位于y轴上,测速路段BC在x轴上,点B在A的北偏西60°方向上,点C在A的北偏东45°方向上,另外一条高等级公路在y轴上,AO为其中的一段.
(1)求点B和点C的坐标;
(2)一辆汽车从点B匀速行驶到点C所用的时间是15秒,通过计算,判断该汽车在这段限速路上是否超速?(参考数据:≈1.7)
(3)若一辆大货车在限速路上由C处向西行驶,一辆小汽车在高等级公路上由A处向北行驶,设两车同时开出且小汽车的速度是大货车速度的2倍,求两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的最近距离是多少?
(2015?泰安模拟)甲、乙两条轮船同时从港口A出发,甲轮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沿着北偏东60°的方向航行,乙轮船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沿着正东方向行进,1小时后,甲船接到命令要与乙船会合,于是甲船改变了行进的速度,沿着东南方向航行,结果在小岛C处与乙船相遇.假设乙船的速度和航向保持不变,求:
(1)港口A与小岛C之间的距离;
(2)甲轮船后来的速度.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专题:
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
(2)根据甲乙两轮船从港口A至港口C所用的时间相同,可以求出甲轮船从B到C所用的时间,又知BC间的距离,继而求出甲轮船后来的速度.
解答:
解:(1)作BD⊥AC于点D,如图所示:
由题意可知:AB=30×1=30海里,∠BAC=30°,∠BCA=45°,
在Rt△ABD中,
∵AB=30海里,∠BAC=30°,
∴BD=15海里,AD=ABcos30°=15海里,
在Rt△BCD中,
∵BD=15海里,∠BCD=45°,
∴CD=15海里,BC=15海里,
∴AC=AD+CD=15+15海里,
即A、C间的距离为(15+15)海里.
(2)∵AC=15+15(海里),
轮船乙从A到C的时间为=+1,
由B到C的时间为+1﹣1=,
∵BC=15海里,
∴轮船甲从B到C的速度为=5(海里/小时).
点评: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的方向角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过B作BD⊥AC,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答.
答案:
一、1.B 2.A 3.A 4.A 5.C 6.D 7. A
二、8.已知两个 9.8 10. 11.13,39,2612.3 13.
三、14.∵∠C=90°,∠A=90°-∠B,
∴sinA=sin(90°-B)=cosB=.
又∵sinB=1-cosB=1-=,且sinB>0.
∴sinB=,∴tanB==.
即:cosB=,tanB=.
15.在Rt△ABC中,cos∠CAD==.
∴∠CAD=30°,∠B=30°.
在Rt△ACB中,c=2b=4,a=2.
16.(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tanB=
又∵tanB=cos∠DAC.∴BD=AC.
(2)∵sinC=,设AD=12x,AC=13x,∴CD=5x,BD=13x,则BC=18x,
又∵BC=12,∴18x=12,即x=,
∴AD=8.
考17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专题:
应用题;压轴题.
分析:
(1)已知OA=100m,求B、C的坐标就是求OB、OC的长度,可以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
(2)判断是否超速就是求BC的长,然后比较;
(3)求两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的最近距离可以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或转化为利用配方法求最值的问题.
解答:
解:(1)在Rt△AOB中,OA=100,∠BAO=60°,
∴OB=OAtan∠BAO=100米.
Rt△AOC中,
∵∠CAO=45°,
∴OC=OA=100米.
∴B(﹣100,0),C(100,0).
(2)∵BC=BO+OC=100+100米,
∴>米,
∴汽车在这段限速路上超速了.
(3)设大货车行驶了x米,两车的距离为y==
当x=60米时,y有最小值=20米.
点评:
解一般三角形的问题一般可以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作高线.
课题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一)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
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
关键
熟记直角三角形五个元素的关系
教学
方法
合作交流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复习准备
检查学生的知识总结情况
1.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
为本节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2
1引例: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一般要满足50°≤a≤75°.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a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2从上问中得到的直角三角形出发,分析已知“一角一边”“两边”“两角”等条件能否求出其他元素”?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交流
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入对直角三角形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探究
3、由上述问题的分析归纳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依据:
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3
例题示范如图,在Rt△ABC中,∠C=90°

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在Rt△ABC中, ∠B =35o,b=20,解这个三角形
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师规范解答格式,及在解题中注意事项
让学生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4
巩固练习
1、在下列直角三角形中不能求解的是( )
A、已知一直角边一锐角 B、已知一斜边一锐角
C、已知两边 D、已知两角
2、在△ABC中,∠C为直角,AC=6,的平分线AD=4,解此直角三角形。
3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 △ABC其余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和△ABC的面积.
教师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板演过程
全班交流
教师适当点拨
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速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活动5
课堂小结
请你谈谈对本节学习内容的体会和感受。
教师总结
1、在遇到解直角三形的问题时,最好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草图,按题意标明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以得于分析解决问题
2、选取关系式时要尽量利用原始数据,以防止“累积错误”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遵循“有斜用弦,无斜用切;宁乘勿除,化斜为直”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
梳理本节知识,使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活动6
课后作业
1、习题28.2第2题和复习题1-2题
2、预习下一节内容,要求了解什么是仰角和俯角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完成
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