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一、基础训练
1.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以上都是
3.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B.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4.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B.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C.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加
D.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5.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6.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雾霾天气时大量极细微的尘粒飘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7.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8.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酒香不怕巷子深
9.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八月桂花飘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 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10.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1.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现象,其中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二、提升题
12.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
A.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13.观察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A. 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
B.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C. 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
D.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
14.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1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
16. 2012年5月,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单层硅分子薄膜。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层,这说明:
① ;
② 。
17.如图所示,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向左边注入50毫升较咸的食盐水,向右边注入50毫升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 (填“咸”或“淡”),右边的食盐水变 (填“咸”或“淡”),这是因为 。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 ,这是因为 。
18.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着”,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这个实验能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吗? ,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错误;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错误;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两种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只要是用肉眼能够观察到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
【解答】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是因为盐扩散到鸡蛋中去了,故①正确;
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由于尘土已经是肉眼看得到的宏观物体,这肯定不是分子运动,故②错误;
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是因为糖分子和水分子发生了扩散现象,故③正确;
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这也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故④错误。
因此属于扩散现象的是①③。
故选B。
3.【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故D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可知,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有空隙的,因此不同的分子可以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都属于事实,而对于观察不到和测量不到的,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推测出的内容就是推论。
【解答】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这些都能观察到,是事实;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这些都能看到,是事实;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些看不到,属于推论;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这些也看不到,是推论。
因此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故选A。
6.【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②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海绵之间有空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
C.雾霾天气时大量极细微的尘粒飘在空中,这是宏观物体在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由于分子很小,用肉眼无法看到,所以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解答】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扩散越快,故A叙述正确;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故B叙述正确;
C、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扩散运动,故C叙述正确;
D、在太空中,物质的分子仍然会运动,所以扩散现象不会消失,故D叙述错误.
故选:D.
【分析】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8.【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很小,且数量庞大,因此分子运动用肉眼无法看到,那么只要是用肉眼看得到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
【解答】A.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这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蒸发为水蒸气,是水分子吸收热量后分子运动加剧的结果,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是食盐不停运动,扩散到蔬菜中的结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酒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的结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桂花的香味可以飘的很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的数量在减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黄豆和芝麻,虽然它们的体积都很小,但是从构成上看,它们都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空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是能够类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八月桂花飘香,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水结成冰,虽然温度下降了,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了,但是分子仍然在不停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表现为引力,但是引力作用的距离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这个正常距离时,引力就变得非常的小,几乎为0。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分子很小且数量很大;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解答】A. 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这说明分子很小且数量庞大,故A不合题意;
B.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合题意;
C. 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符合题意;
D.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当扩散现象发生时,两种物质的分子都在做运动,都在不停的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上面的空气分子向下运动,下面的二氧化氮分子向上运动,二者同时发生扩散现象;即使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也在不停的运动,不会静止下来,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大小可能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
(2)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最大,因此它们的相对位置比较固定,分子只能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微小运动;而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大得多,之间的作用力就很小,它们受到的束缚就非常小,因此自由移动的空间就比较大,那么它们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3)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剧烈程度越小,但是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4)液体的分子间距比气体要小很多,但是比固体分子间距大,因此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小于固体大于气体,那么它就具有二者的特征,即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
【解答】A.所有的分子之间同时具有引力和斥力,故A错误;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故B正确;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仍然在运动,故C错误;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分析解答。
【解答】①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其实就是硅分子通过陶瓷分子之间的空隙,因此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②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层,说明温度升高后,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增大,即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7.【答案】淡;咸;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下降;分子之间有空隙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解答】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向左边注入50毫升较咸的食盐水,向右边注入50毫升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淡,右边的食盐水变咸,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
18.【答案】(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结论;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会运动到A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由于氨水呈碱性,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对比实验要出现明显的现象才能说明问题,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溶液变红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这个实验能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吗?不能,理由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一、基础训练
1.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C.分子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微粒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错误;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错误;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
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以上都是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两种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只要是用肉眼能够观察到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
【解答】①放在盐水中的鸡蛋被腌咸了,是因为盐扩散到鸡蛋中去了,故①正确;
②在阳光照射下,看见空气中的尘土飞扬,由于尘土已经是肉眼看得到的宏观物体,这肯定不是分子运动,故②错误;
③糖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是因为糖分子和水分子发生了扩散现象,故③正确;
④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在游动,这也是宏观物体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故④错误。
因此属于扩散现象的是①③。
故选B。
3.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低,盐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B.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越剧烈,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的,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剧烈,故D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D。
4.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不变
B.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
C.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加
D.固体溶于液体后变成了液体,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增大
【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可知,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并不是紧密相连的,而是有空隙的,因此不同的分子可以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隙,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种物质分子之间有空隙,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减少,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正确的是( )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可以直接观察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都属于事实,而对于观察不到和测量不到的,利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推测出的内容就是推论。
【解答】①在气体扩散实验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进入到空气中,这些都能观察到,是事实;
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这些都能看到,是事实;
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些看不到,属于推论;
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这些也看不到,是推论。
因此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故选A。
6.下列有关分子热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雾霾天气时大量极细微的尘粒飘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物质都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②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海绵之间有空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
C.雾霾天气时大量极细微的尘粒飘在空中,这是宏观物体在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由于分子很小,用肉眼无法看到,所以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7.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C.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
D.在太空中,扩散现象将消失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解答】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扩散越快,故A叙述正确;
B、扩散现象是由物质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故B叙述正确;
C、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扩散运动,故C叙述正确;
D、在太空中,物质的分子仍然会运动,所以扩散现象不会消失,故D叙述错误.
故选:D.
【分析】扩散是指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8.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A.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
B.水蒸发为水蒸气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
D.酒香不怕巷子深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很小,且数量庞大,因此分子运动用肉眼无法看到,那么只要是用肉眼看得到的运动,肯定不是分子运动。
【解答】A.打扫室内卫生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灰尘飞扬,这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蒸发为水蒸气,是水分子吸收热量后分子运动加剧的结果,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是食盐不停运动,扩散到蔬菜中的结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酒香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的结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八月桂花飘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 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减小,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桂花的香味可以飘的很远,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的数量在减少,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该实验说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黄豆和芝麻,虽然它们的体积都很小,但是从构成上看,它们都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空隙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但是能够类比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1.用分子的观点分析下列生活现象,其中解释不合理的是( )
A.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八月桂花飘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A.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八月桂花飘香,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1滴水中约含1×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水结成冰,虽然温度下降了,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减小了,但是分子仍然在不停运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提升题
12.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
A.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2)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表现为引力,但是引力作用的距离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大于这个正常距离时,引力就变得非常的小,几乎为0。
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观察如图所示的四幅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的是( )
A. 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
B.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
C. 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
D.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分子很小且数量很大;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3)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解答】A. 1cm3水中有3.34x 1022个水分子,这说明分子很小且数量庞大,故A不合题意;
B. 铅板和金板长时间紧压在一起,铅和金会互相渗透,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不合题意;
C. 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两者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C符合题意;
D. 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 )
A.二氧化氮向上方扩散,空气不会向下方扩散
B.空气向下方扩散,二氧化氮不会向上方扩散
C.空气和二氧化氮将同时向对方扩散
D.当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就不会向上或向下运动了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当扩散现象发生时,两种物质的分子都在做运动,都在不停的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最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上面的空气分子向下运动,下面的二氧化氮分子向上运动,二者同时发生扩散现象;即使两种气体分布均匀后,分子也在不停的运动,不会静止下来,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一样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1)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大小可能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
(2)固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最大,因此它们的相对位置比较固定,分子只能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微小运动;而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大得多,之间的作用力就很小,它们受到的束缚就非常小,因此自由移动的空间就比较大,那么它们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3)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剧烈程度越小,但是一切分子都在运动;
(4)液体的分子间距比气体要小很多,但是比固体分子间距大,因此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小于固体大于气体,那么它就具有二者的特征,即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一定的形状。
【解答】A.所有的分子之间同时具有引力和斥力,故A错误;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移动,故B正确;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仍然在运动,故C错误;
D.液体和气体分子间的排列规律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16. 2012年5月,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制作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如图所示。在硅板表面覆盖陶瓷薄层,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从而形成单层硅分子薄膜。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层,这说明:
① ;
② 。
【答案】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分析解答。
【解答】①硅板中的硅分子居然能穿透陶瓷薄层,其实就是硅分子通过陶瓷分子之间的空隙,因此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②加热使得硅分子穿透陶瓷薄层,说明温度升高后,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增大,即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7.如图所示,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向左边注入50毫升较咸的食盐水,向右边注入50毫升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 (填“咸”或“淡”),右边的食盐水变 (填“咸”或“淡”),这是因为 。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 ,这是因为 。
【答案】淡;咸;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下降;分子之间有空隙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
【解答】由左、右两个相同容器连成的装置中,先将阀门K关闭,向左边注入50毫升较咸的食盐水,向右边注入50毫升较淡的食盐水,然后打开阀门K。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左边的食盐水变淡,右边的食盐水变咸,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还会发现左、右两边容器中的液面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
18.某兴趣小组利用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下实验以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着”,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这个实验能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吗? ,理由是 。
【答案】(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结论;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会运动到A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由于氨水呈碱性,所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3)对比实验要出现明显的现象才能说明问题,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
(2)实验Ⅱ(如图中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溶液变红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这个实验能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吗?不能,理由是: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