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陈桥兵变遗址赵匡胤“黄袍加身”黄袍加身石碑赵普,赵匡胤的幕僚,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党项穹庐家族岩画 这幅岩画高90厘米,宽
100厘米,是党项族早期生活
的生动写照,刻于内蒙古阿
盟阿右旗曼德拉山。这里岩
画作品6000多幅,大多数是
党项早期作品,堪称党项族
的岩画宝库。这幅岩画刻于
黑色花岗石上,在画面显要
部位,刻绘着多座尖顶式穹
庐,即俗称的“马架子”,这是最原始的穹庐形式。里面有人端坐其中,穹庐中间的应该是这一家族的始祖,两边的是其后人,数层人物表示这个家族代代相传的情况。寇准像南唐后主李煜辽太后萧绰画像契丹大字银币宋辽关系图宋代的买牛契约西夏武士图 西夏彩绘木版画,画中武士圆脸小眼,年轻英俊,是少年将军英姿勃发的形象。西夏武士复原图燕云十六州图课件19张PPT。第一单元答案:1.B 2.C 3.C 4.C 5.C 6.D 7.C 8.A 9.B 10.C 11.D 12.C 13.A 14.D 15.C 16.D 17.A 18.A
19.(1)说明要想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就必须与民休息,行仁政。(2)隋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3)推行科举制度。(4)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节用戒奢等。
20.(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2)唐太宗。因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来处理当今的民族关系。五代十国形势图 唐朝末年爆发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自立为帝,国号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导入新课五代十国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北宋的建立
澶渊之盟
宋和西夏的和战辽西夏北 宋辽、西夏、北宋的并立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契丹族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汉族1038年 元昊 兴庆 党项族赵匡胤黄袍加身石碑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时间:1005年
内容: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寇准辩一辩正方: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可取。
反方: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不可取。开始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党项族——羌族的一支课堂小结基础巩固:
1.下列属于澶渊之盟内容的是( )
A.辽皇帝接受北宋的册封 B.辽每年给北宋茶叶和白银
C.北宋向辽称臣 D.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2.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
③都向汉人学习 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课堂练习CD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榷场,即双方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有固定场所的贸易机构,在榷场一般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换,……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粮食、茶叶、药材、瓷器和文化典籍不断地输送到辽和西夏地区,辽和西夏人民蓄养的马、牛、骆驼以及毡毯、盐等产品也不断输入内地。
请回答:
⑴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描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⑵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北宋与辽、西夏虽然战争不断,但是各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战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破坏和沉重负担,和使得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见!一、单项选择
1.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在历史上和他相似的人物是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隋文帝
2.下列地方在历史上不完全属于北宋管辖的是 ( )
A.山东 B.河南
C.辽宁 D.河北
3.有位同学对契丹族进行了如下描述,请你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契丹政权也就是辽政权 B.契丹族比较擅长农耕
C.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 D.契丹族和汉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4.辽大举进攻北宋,北宋内部坚决主张抵抗的宰相是 ( )
A.魏徵 B.姚崇
C.寇准 D.张九龄
5.澶渊之盟后,辽宋维持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澶渊之盟距2004年 ( )
A.1000年 B.960年 C.1006年 D.1001年
6.游人到宁夏旅游,参观了西夏王陵,请你告诉他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A.契丹族 B.回纥
C.吐蕃 D.党项
7.西夏皇帝元昊特别注重向汉人学习,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推行科举制 B.仿照汉制,建立官制和军事制度
C.开始采用汉姓 D.学习汉人法律、兵书
8.澶渊之盟后的北宋和辽 ( )
A.辽皇帝接受北宋的册封 B.辽每年向北宋送白银和茶叶
C.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0万两 D.北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9.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相似之处有 (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 ③都向汉人学习 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⑤后来都取消了帝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北宋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说明了 ( )
①三个政权势均力敌 ②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汉族、契丹族和党项族之间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④中原政权虽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频繁,但双方交流发展并未停止消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二、材料分析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惟不出,出则丧败;寇惟不来,来必得志。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榷场即双方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立的有固定场所的贸易机构,在榷场一般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换,……中原地区的丝织品、粮食、茶叶、药材、瓷器和文化典籍不断的输送到辽、西夏地区,辽、西夏人民畜养的马、牛、骆驼以及毡毯、盐等产品也不断输入内地。
(1)材料反映了北宋和辽、西夏之间怎样的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3)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答案:1.D 2.D 3.B 4.C 5.A 6.D 7.C 8.D 9.A 10.D
1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2)1004年北宋和辽之间订立澶渊之盟;1044年北宋和西夏之间订立和约。(3)北宋与辽、西夏虽然战争不断,但是各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战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破坏和沉重负担,和使得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用歌曲《爱我中华》导入,说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自古是一家,引出北宋、辽和西夏的并立,教学中要注意,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较多,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同时,对于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要注意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融和是历史的主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北宋、辽、和西夏史三个并立的政权,知道赵匡胤、耶律阿保机、元昊三位开国统治者的主要功绩
通过分析政权并立在当时的影响,使学生知道各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国边疆的开发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北宋和辽、西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澶渊之盟、宋夏盟约的对比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北宋和辽、西夏和与战相关历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和重点。辽、西夏与北宋的密切交往,对少数民族开发祖国边疆、促进社会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进步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澶渊之盟和宋夏盟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战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说明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虽然有时会有战争出现,但扭不断的中华魂会将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进而介绍我国北宋时期的政权并立情况。
教师活动
备注
一、北宋的建立
在这里要先介绍唐灭亡的情况和五代十国的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把历史脉络搞清楚,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衔接。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民在连年征战中特别渴望统一政权的建立,说明北宋的建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受到人民拥护的。
介绍北宋建立的简单情况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事件:陈桥驿兵变
意义: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广大的地区
出示赵匡胤的图片和陈桥驿兵变的图片
对赵匡胤的统治政策,用“杯酒释兵权”介绍一下他加强中央集权即可。
在这一部分里,一定要注意历史事件的顺序,使学生能很轻松的从唐朝过渡到宋朝。
在介绍宋的建立时,可用小故事或陈桥驿兵变的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澶渊之盟
首先要讲述契丹族的起源和兴起,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即可,其次是耶律阿保机的建国和辽的强大,突出介绍耶律阿保机作为一个首领做出的伟大贡献。主要要讲清以下几点
建国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国号:辽
统治措施:大量吸收汉文化;创立了契丹文字。
这部分的重点是“澶渊之盟”,即辽和北宋的和战,这里要讲清辽的发展壮大和宋真宗的软弱,可重点渲染一下京都保卫战的经过,之后介绍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缔结的。
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澶渊之盟的内容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可思考并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并讲述)澶渊之盟是辽宋双方势力相互平衡的情况下相互妥协的产物。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是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生产得到了发展,双方在边境地区设立了市场,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这一部分中,要加深学生对澶渊之盟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白它给双方各带来了什么,让学生知道:“岁币”是要每年送的,理解人民的沉重负担。
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辽宋之间不只是战争,还有和平,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三、宋和西夏的和战
首先介绍西夏的起源和兴盛,特别注意元昊的贡献。
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国号:西夏
统治措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仿照汉制,建立了一套官制和军事制度;推行科举制度;任用汉人;创制西夏文字。
这时,可出示《北宋、辽、西夏并立形势图》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统治区域的地理位置。
其次是北宋与西夏的和战,这里要指出,他们互有胜败,在双方妥协的基础上,1044年,双方签订盟约,开始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这里要引导学生比较::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统治措施,有什么相同之处?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思考问题
1.北宋政府与辽、西夏的和议由什么积极意义
2.为什么北宋王朝在民族关系中表现得如此软弱呢?
板书
一、北宋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事件
4.意义
二、澶渊之盟
1.建国时间
2.建立者
3.国号
4.统治措施
5.澶渊之盟的影响
三、宋和西夏的和战
1.建国时间
2.建立者
3.国号
4.统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