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温故: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1-2课知识要点梳理
时期 中国 西方
皇帝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帝制
封君封臣制
王权与教权的长期并立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中古
近代
远古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之间,必然是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西方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
扬弃
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
纵向
横向
庄园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适应
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
史观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变质
论题1: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继承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基础上加以完善
论题2:封君封臣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立和变异
求新
聚焦高考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C
国家结构:联邦制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中央政府:三权分立
——政府内部的分权制衡
温故求新:政治制度 第1-2课知识要点梳理
时期 中国 西方
皇帝制度
雅典的民主政治
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帝制
封君封臣制
王权与教权的长期并立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美国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中古
禅让制→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近代
远古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制度
??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艰难的“共和”之路
课标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时空坐标
①
②
③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
二
三
目 录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一、民 国 时 期 的 政 治 制 度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
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缔造共和)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进步:反专制制度。
推动民主化、法制化。
局限:“因人设法” ;一纸空文;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3-1927)(破坏共和)
以下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势力争斗的主要史实和事件。
(政党政治失败)
1913.3 宋教仁遇刺
1913.7 二次革命,被镇压
1913.11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随后进入军阀割据混战。
19151913.11 袁世凯称帝
1916.3 取消帝制
1915.12---1913.6-护国运动
1912.8 宋教仁议会斗争,进行组阁
1913.11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内阁制
总统制
(君主立宪制)
帝制
从政体演进的角度指出袁世凯是怎样走向复辟帝制的?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派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民国初期的党派说明什么问题?
政党复杂,来源不一
各派利益分歧较大,党争不断
各党匆忙建立,缺乏政治、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健全
认识:双半社会的中国,议会制道路和多党制的政党政治行不通
一、移植共和政体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的“变质”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
军政:以党建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后来指武装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独立。
训政:以党治国的维权统治时期,开启民智,培养民众民主意识。政府派出人员到各县筹备自治,对人民进行民权训练。
宪政:“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训政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主权在民
VS
一党专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艰难的“共和”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敌后抗日 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大行政区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抗日战争
时期
农村革命
根据地
解放区
解放战争
时期
土地革命
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1)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2)指导思想不同:
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贫农、
无产阶级
占1/3
小资产阶级
占1/3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占1/3
探究:以下图示反映的史实是什么?如何评价之?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49年9月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
(2)确立
(3)挫折
(4)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1)过程: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49年
1954年
1956年
改革开放后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二届政协会议,确立制度,政协职能发生转变(停止代行全国人大职责,转变为各民主人士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一届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 《民族区域自治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①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②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确定目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①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3
北洋政府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
1927
1937
1945
1949
土地革命时期
革命根据地
全民族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边区政府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的尝试和失败
国民党训政、宪政下的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
建立边区政府与“三三制”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文革”时期政治制度的破坏
改革开放后政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
新时代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
照搬西方民主制度
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基础
建立和完善适合
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认识:
①政治体制发展趋势: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