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北京·汴河客船宋代《耕获图》北宋·缂丝赵佶木槿花图哥窑鱼耳炉瓜棱形盒与点彩盒浸种图辽代武士复原图楼舡图 南宋棉毯南宋·朱漆戗金莲瓣形人物花卉纹奁南宋·翘头小脚银鞋秋收泉州海船(模型)持罗盘陶俑四齿铁耙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正门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宋·景德镇影青瓷碗宋、定窑印花龙纹瓷盘宋代·景德镇影青划花莲花碗红、紫瓷河南 · 禹县钧窑青瓷浙江 · 龙泉哥窑体薄色青河南 · 开封官窑青瓷河南 · 临汝汝窑白瓷河北 · 定县定窑宋代“五大名窑”: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 定窑 白瓷童子诵经壶宋·缂丝百花攒龙纹包首宋·鹭鸟纹蜡染褶裙宋·绣罗直帔宋代海外交通示意图铁弯锄突火枪示意图耀州窑印菊花碗模课件26张PPT。(1)南宋。(2)材料二反映了南宋统治者腐朽的生活,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抗金一味妥协,才出现了材料三宋金和议现象。(3)提示:岳飞抗金、宗泽抗金等南宋抗金人物和事迹均可,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清明上河图》
(局部)导入新课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江南手工业的兴旺
南方商贸的繁荣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与能力
列举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繁荣的史实,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培养从图片、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朝南方社会经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重点
南宋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
如何理清本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突出重点是难点。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自然环境的优越;南方统治者也比较重视水利的兴修; 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经济重心南移说明南方长江流域超过了北方的黄河流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商业繁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宋朝的农业,有哪些新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改进;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苏州、湖州成为天下粮仓;棉花 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宋朝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造船业发达,罗盘针开始运用于航海;
丝织业有显著的发展,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织业成为一项新兴的手工业。二、江南手工业的兴旺宋代瓷器红、紫瓷河南 · 禹县钧窑青瓷浙江 · 龙泉哥窑体薄色青河南 · 开封官窑青瓷河南 · 临汝汝窑白瓷河北 · 定县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蜀锦1.城市的繁华——东京、临安 集市的繁荣2.纸币的出现——北宋出现“交子”,南宋通行“会子”、“关子”三、南方商贸的繁荣3.海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南宋都城临安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会子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和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哪些新的发展?想一想 提示 :为方便商品流通与买卖;纸币质量轻而且易于携带;今天的货币又增加了银行支票、汇票等。宋朝海外贸易路线图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发展到了50多个,最远到达了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课堂小结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造船业发达 ,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景德镇成为瓷都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 空前发展;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广州、泉州 、 明州是大商港;并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临安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基础巩固:
1.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2.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课堂练习AD能力拓展3.读图回答问题:⑴指出图中所示纸币的名
称,以及它最早出现的时期
和地区。
⑵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⑶指出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交子 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学案答案(1)北宋和辽、西夏的战争;南宋与金的战争。(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50多个。远到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4)海外贸易。市舶司。广州、泉州、明州。 再见一、单项选择
1.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
A.唐朝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2.宋代南方的农民吃上了来自国外的占城稻,这一品种来自于 ( )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缅甸
3.下列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没有关系的是 ( )
A.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金灭辽
4.下列关于宋朝农业发展状况叙述错误的是 ( )
A.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大发展 B.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C.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种植 D.苏湖熟,天下足
5.景德镇被誉为“瓷都”,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开始于 ( )
A.东晋、南朝 B.隋 C.唐 D.宋
6.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这时航海技术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 )
A.船只种类繁多 B.罗盘针的应用
C.船只巨大,结构坚固 D.航行的距离远
7.作为新的纺织部门,棉纺织业兴起于 ( )
A.唐朝蜀地 B.宋代江浙地区
C.宋代海南岛 D.宋代蜀地
8.北宋前期有人使用纸币进行贸易,这个人可能是下列哪一地区的 ( )
A.开封 B.广东 C.四川 D.临安
二、材料分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通道主要是西北陆路。到两宋,因战争关系,西北陆路交通时断时续,于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依赖东南海路交通。
材料二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远远超过了前代。中国大量的瓷器、丝织品、茶叶、纸、铁器等输出国外。在非洲的坦噶尼喀不断发现了宋代的瓷器和瓷器碎片。
材料三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宋时期的哪些战争阻断了西北陆路交通。
(2)材料二告诉我们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3)两宋时期有通商关系的国家有多少?最远到达哪里?
(4)材料三说明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什么?为此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列举设有此机构的地方。
10.宋代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想一想:
(1)宋代农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农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D 2.C 3.D 4.B 5.D 6.B 7.C 8.C
9.(1)北宋和辽、西夏的战争;南宋与金的战争。(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3)50多个。远到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4)海外贸易。市舶司。广州、泉州、明州。
10.(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耕地面积的扩大;政府的重视等。(2)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等方面。
课题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张春玲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列举宋朝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繁荣的史实
过程
与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宋朝南方社会经济的真实状况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宋朝南方社会经济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南宋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难点
南宋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
方法
导学法;讨论阐述法;创设情境法等
学习
方法
阅读归纳法;自学法;提炼法等
板
书
设
计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测
宋金订立的和议内容是什么?
学生背诵并进行默写
巩固所学
创设
问题
情境
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后来江南的经济却远远超过北方。你知道我国经济重心是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吗?
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
湖
熟,
天
下
足
展示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宋朝时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宋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体现在哪些方面?
3.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学习:
(1)宋朝的粮食产量居于首位的是什么/
(2)南方普遍种植的哪个品种的水稻?从哪里引进?
(3)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是哪里?位于什么流域?
(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了什么?
(5)宋朝的经济作物有哪些?
1.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3.学生在教师所提示的自学提纲的指引下,进行自学。
利用教师介绍、学生思考、自学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江
南
手
工
业
的
兴
旺
创设问题情境:
1.宋朝时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哪里?
2.宋瓷有什么特点?
3.景德镇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4.宋朝著名的瓷窑有哪些?
5.宋海船的特点是什么?
6.哪个地方的丝绸行销全国?丝织品“号位冠天下”?
7.宋朝的一项新兴手工业是什么?兴起于哪里?
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自学,找到需要的答案
锻炼学生的阅读课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南
方
商
贸
的
繁
荣
宋朝的集市出现在哪里?
思考:
商业的发展对宋朝的城镇 的发展有何影响?
自学:
(1)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在哪个国家?什么时期?叫什么名字?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有何意义?
(2)两宋时期重要的港口城市有哪些?
总结宋朝经济发展上有代表性的地区:
(1)成为重要的粮仓——苏州、湖州
(2)丝织品“号为冠天下”——蜀地
(3)在北宋兴起,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
(4)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1.回答问题
2.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3.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总结。
以自学为主,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学、思考的能力。,
课
后
清
精选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学生接受检验
通过练习,查找学生的不足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