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乱世中的生活况味
声声慢
李清照
1.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2.赏析词中“愁”的内涵,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3.掌握感悟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情与景的关系;赏析词中“愁”的内涵,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掌握感悟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目标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夫妻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夫妻感情笃厚,生活美满和谐。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知人论世
1125年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一家被迫南迁避难,几年后,其夫赵明诚在去赴官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知人论世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前
南渡后
词收录在《漱玉词》中。
词风
文体知识:
婉约词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内容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其特点是“专主情致”,表情达意讲究含蓄柔婉、隐约细腻,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婉约词出现较早,名家辈出,唐五代有温庭筠、李煜,宋初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之后又有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南宋则有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一大批词人。在一千多年的词学发展中,婉约词风支配词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婉约派都占据主流和正统地位。需要说明的是,婉约派词人也抒写感时伤世之情,只是多将家国之恨、身世之感寓于抒情咏物,别有寄托,故不能一概以柔媚视之。
婉约派四大旗帜:
“愁宗”:李煜, "情长":柳永,
“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艺术特征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
思
语言特色
1.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直抒胸臆
2.口语词的点缀,如“时候”“将息”“怎”“晚来” “点点滴滴”“次第”“了得”……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仄声韵脚的使用
这首词每句末字“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声声慢》曲调创造性的变革。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
无疑而问的反诘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强化感染力四个反诘句的推力
愁
整体感知
词人描写了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思考并回答:
这首词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描写自己的“愁”的?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
(间接抒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③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②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①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品读提示:
2.如何品读词人的别样愁情?
品读感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品读感悟
①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注意这句话的内在逻辑顺序
词人在寻觅什么?
流亡前安定闲适的生活?
丈夫在世时的情意?
心爱的金石拓片?
似有所寻,不知所寻
无处可寻,无所依托
哪里冷清?
环境冷清
内心冷清
凄清冷落
孤苦无依
引发
感受
行为
环境
音乐美 增强感情
运用叠词的作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品读感悟
这14个叠字极富音乐美。这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无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
品读感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首句运用叠词的作用:
1、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韵律感和音乐美。
2、内容上:巧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寻觅无着、四顾茫然的女词人形象及其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慕无重数。
——欧阳修《蝶恋花》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叠词
淡酒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愁
借景抒情
急风
赏意象 品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酒
雁
黄花
雨
品读感悟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淡酒
急风
酒缘何而淡?
风缘何而急?
因“愁”浓而感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秋天、晚来:环境清冷。
渲染内心清冷。
缘何因“雁”伤心?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过雁
怀乡之愁、悼亡之悲
2、传信使者。
大雁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人却不人世。
1、旧时相识。
北雁南归,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
乡愁、离愁
黄花
花衰 人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花憔悴 人憔悴
隐含生命逝去的悲哀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少女闺思的淡淡哀怨
以花衬人
以花衬人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窗
词人对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坚守,无论是秋天的景致,还是渲染天地的生息寒暖,秋雁悲鸣,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 。
词人对外界似乎已经没有兴趣了,只是整日独自守在窗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
文人悲秋的情绪的载体。
雨打梧桐,声音十分凄凉。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句词中的雨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雨
细、小
绵长
黄昏
凄冷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
雨是愁丝的象征
总结:
孤窗——独守凄凉
梧桐——寂寞之感
细雨——愁绪无边
黄昏——长夜难熬
淡酒——愁不自胜
急风——萧瑟凄冷
过雁——离愁之悲
黄花——生命哀逝
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意境:
添愁、助愁
情感:
冷清、凄惨、哀怨、愁苦之境
国破家亡之悲
丧夫孤独之愁
颠沛流离之苦
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愁在那 ,
愁在那 ,
愁在那 ,
愁在那 ,
愁在那 。
愁在那三杯两盏的淡酒里,
傍晚来临的急风中
高飞远离的大雁上
满地堆积的黄花里
静默孤立的梧桐上
点点滴滴的细雨中
词人的愁在哪里?
小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思考探究
诗人内心的悲愁不堪忍受,终于迸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
以愁作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亡国之恨。
夫死再嫁,遇人不淑——丧家之痛。
学无传人,不被理解——学业之悲。
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随丈夫南渡。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清照避难奔走,文物丧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欲将生平所学授予邻家女孩,赢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也”。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思考探究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壹
贰
中年识尽愁滋味
少女不识愁滋味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富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她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她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做学生。他们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金石篆刻,他们婚后生活相当幸福美满。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宋徽宗、宋钦宗被捕(靖康之变),北宋亡。朝廷南迁,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全部被焚毁。两年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死,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轻时清新可人、浅酌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声声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年)出生山东章丘;
早年随父住汴京、洛阳,接受较好的文化教养;
元符三年(16岁)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被人称道;
靖国元年(18岁)与丞相第三子赵明诚结婚;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南迁,时年43岁;
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因病去世,时年46岁;
绍兴二年(1132年),51岁的李清照改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入狱2年。
1151年(?),一生无儿女的她寄人篱下,孤寂而死,时年67岁。
少年幸福 中经丧乱 晚景凄凉
情愁
家愁
国愁
--孀居之悲
--丧夫之哀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愁
李清照一生都被“愁”所困扰,“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 “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后的一种“深沉的愁”。但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地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她和她的词永远高悬在了历史的星空,供后世仰望。
课堂总结
改词成文
我若有所失、漫无目的地寻找着,只觉周遭一片冷清、孤寂,但感心里凄凉、悲惨、忧伤。在这骤热骤冷的清秋时节,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肚,根本抵挡不了秋夜的狂风。伤心时,雁南飞,那划窗而过的大雁,该不会是以前为我们传递书信的鸿雁吧?
窗外的菊花随风飘零殆尽,散落得满地都是,如今还有谁去采摘呢?独自坐在窗前,怎么才能捱到天黑?黄昏时候,那打落在梧桐叶上的淅沥秋雨就好像滴落在我这颗冰凉的心上。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地尽呢?
壹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贰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扩读,拓展“愁”情
叁
肆
愁苦无眠的《添字丑奴儿》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声声慢》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4、《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