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 为了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985年中国发行了一套《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南京郑和纪念馆三宝庙(泰国)三宝庙(马来西亚)郑和出生地(云南和代村)南京马府街郑和纪念馆郑和起锚地——太仓刘家港南京的长江之滨,曾是郑和远洋的起点。郑和铸造的铜钟郑和下西洋(油画)郑和下西洋宝船复原模型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庭院内的郑和像 龙江船石是明朝最早设立的官办造船厂,图为第四船坞遗址。古里古港福建长乐三峰寺塔,是郑和船队出入港口的舰标塔大福船(模型)中国麒麟与非洲的长颈鹿郑和墓郑和航海线路图郑和郑和 印尼爪哇岛三保庙是当年华侨和当地印尼人民为纪念郑和而修建的。戚继光戚继光祠堂戚继光《练兵实纪》书影戚继光故里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戚继光墓《纪效新书》书影北京长城脚下戚继光塑像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画像明代军士训练图抗倭图卷(局部)澳门妈祖阁课件20张PPT。导入新课第17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郑和下西洋讨论: 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1.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2.宣扬明朝的国威
3.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郑和的远航有哪些影响?听故事思考讨论: 开辟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和的远航有哪些影响?你知道我的远航为什么能成功吗?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造船技术的发达;
指南针的运用;
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 戚继光(1528—1588),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二、戚继光抗倭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的战争;
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他得到了其他抗倭将领的相互配合;
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方法。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在铲除倭寇的战斗中,谁的贡献最大?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三、葡萄牙侵占澳门
澳门大三巴牌坊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它的本名为濠镜或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
而MACAU这个名字则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女神──天后,她又名娘妈。 据说,一艘渔船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遇狂风雷暴,渔民处于危难。危急关头,一位少女站了出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16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澳门名称的由来 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么?1999向下点击郑和下西洋国力强盛明朝中后期侵略与反侵略课堂小结 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及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力衰弱
海防松弛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侵占澳门课堂练习基础巩固
1.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
A.航海技术先进
B.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C.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D.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
2.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抗倭英雄(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CC能力拓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的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2)2005年是郑和首航600周年。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郑和的船队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郑和开拓进取、敢于探险的精神,以及英勇无畏的气概。此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延伸与探究:4、明朝初期和中后期,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遭遇?我们的澳门又为什么能失而复得呢? 明朝初期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到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的不断袭扰,明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国力逐渐落后下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力不断强大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再见一、单项选择
1.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和红海沿岸
C.促进了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人民的友谊
D.此后我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更多了,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
2.郑和下西洋为了 ( )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③满足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④带动更多华侨去开发南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3.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 )
A.显示了明帝国的强大实力
B.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D.大大促进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4.明中期以后,倭寇猖獗,其原因除当时明朝的海防松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你认为会是 ( )
A.缺乏地方抗倭组织 B.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
C.明朝军队缺乏训练 D.明朝抗倭将领都懦弱无能
5.下列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的是 ( )
A.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东南沿海
B.葡萄牙通过战争胜利,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C.葡萄牙租占澳门后,明政府始终掌握澳门领土主权
D.明政府强制拆毁葡萄牙殖民者擅自修筑的青州城
6.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不包括 ( )
A.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 B.开始遭受西方殖民者入侵
C.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D.开始接受一些西方先进科技
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取得了在澳门的 ( )
A.租借权 B.开发权 C.居住权 D.统治权
8.明朝之所以能够实现下西洋的壮举主要是 ( )
A.海上交通发达 B.造船技术的提高
C.皇帝的英明统治 D.明前期国力强盛
二、材料分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和)历次下西洋,将深受国外欢迎的中国的彩币、瓷器、名贵药物和铜器投入国际市场,吸引了各国的统治集团和商人。……从而在开通马六甲航路、改善明朝和一些国家的关系方面取得了有力的进展。于是大批外国使节纷纷来华,以致使者不绝于道。由政府发展官办贸易,扩大了进出口交易,繁荣了国内市场,……从印度洋运往中国的货物更是名目繁多,……香料、胡椒、苏木珍宝和棉布占进口货物的多数。
根据以上材料,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谁的话?他生活在哪一朝代?
(2)“但愿海波平”指什么?
(3)他被人们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
答案:1.B 2.C 3.C 4.B 5.B 6.C 7.C 8.D
9.(1)郑和所带的物品深深地吸引了各国统治集团和商人。(2)增强了明朝和亚非国家的友谊。(3)扩大了明朝的进出口贸易,繁荣了国内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4)开辟了通往西亚、非洲的道路。
10.(1)戚继光。明朝。(2)明初,倭寇骚扰中国沿海,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3)戚继光训练了“戚家军”抗击倭寇,取得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被称为民族英雄。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讲述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明确讲清历史事件,并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游记,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结构和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预测与对策
【复习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今天谁愿意当小助教来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
教师对小助教和同学们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师选取学生收集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部分资料导入新课。
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当老师的小助手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家复习。如:展示提纲、提问、竞赛等
记录员做记录。
小组长向老师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
教师可聘请若干名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简称助教。有的负责检查学习用品;有的负责监督课堂纪律;有的负责记录课堂发言情况;有的负责检查作业;有的当小老师帮助同学复习、预习、学习、总结等。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教师向学生提问:下西洋的郑和是谁?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郑和的生平。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经过明初劳动人民三十余年的辛勤劳动,明朝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这为开展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宋以来,我国的造船技术不断提高,加上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都为日后的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明成祖派郑和到西洋去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有人认为明成祖欲向海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教材认为是为了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教师边向学生简介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边用多媒体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条件和原因。
各组组长把小白板送到台前向全班展示。
学生在地图上描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每组成员均担任一定的职务。有小组长、记录员、计时员、噪音控制员、发言人等。
教师巡视各组的讨论情况。教师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答案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与鼓励。
让每一名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条件好的学校,教师可动员学生来自制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人。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多丈,能容一千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师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郑和七次下西洋输出和输入物资统计表等。请学生来品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船数
200多艘
3艘
航船大小
长151.8米
长24.5米
随航人数
27800人
88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作简单的小结:
第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的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他率领的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可企及的。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发现新航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早半个世纪以上,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郑和航海的壮举不但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的结果,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第二,郑和远航各国,不仅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而且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仅1423年就有16国使节,率1200人,随郑和来华。
郑和下西洋还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明朝前期的对外政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遣使四出,广加招徕,努力加强与周邻各国的正常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不许私人出海贸易,也不准外国人来华经商,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选几个学生来介绍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风土人情。
学生阅读教材的大字、小字及插图,并结合教师补充的材料来全面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各组在小白板上列出发言提纲,再由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既要认识郑和航海的进步性,也要认识其历史局限性。
结合课文的文字以及插图《榜葛剌国王用大象将明朝使臣接到王宫》,从中外交往频繁、使节级别提高、交往扩大等方面,来认识郑和下西洋确实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应初步学会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方法。
为避免学生发言的盲目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选择几名学生边指地图边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来向全班作介绍。教师到各组巡视,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参与个别组的讨论。
教师可以先把各组小白板所列内容进行比较、归纳,然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与全体学生交流。
七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般喜欢直接到教材的大字部分去找答案。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要养成盲从书上找结论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各种材料。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重点突出它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没有对郑和下西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从教学实践上看,表面上突出了爱国主义,实际上却会产生负面效应。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提供较全面的资料,让学生全面、正确、公允地评价郑和远航,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评价偏颇,而潜滋暗长的虚骄之气对学生思想的侵害。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海防巩固,所以祸害不大。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另外东南沿海的奸商土豪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勾引倭寇上岸抢劫,共同分赃,倭患日益严重,沿海数千里同时告急。嘉靖中期以后倭寇攻陷州县,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掠夺奴役人口,危害极大。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地方官无力还击,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让小助教上台来讲述。
3.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学生讲述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山东东牟人。自幼痛恨倭寇横行。十六岁时曾慷慨赋诗说:“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立志保卫海防。”他被调入浙江后,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戚继光到任后,解散毫无战斗力的旧军,从义乌的农民和矿工中招募新兵严格训练。戚继光根据江南地多沼泽,不便像北方那样“方列并驱”,并结合倭寇惯于以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特别战阵,叫鸳鸯阵,以训练新军。这支新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名声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4月,倭寇数千人,驾一百多只战船,进犯台州地区,大肆掳掠。戚家军闻讯,神速迎敌,在台州一带九战皆捷,全歼敌人。从此驰名远近,倭寇闻之丧胆。台州九捷对于平定浙东倭寇起了关键作用。不久,浙江境内的倭寇被迅速荡平。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本目内容学生应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情况和结果。教师应向学生讲清:
第一,倭寇的由来和危害。
第二,戚继光在浙东抗倭的活动。第三,戚继光在福建广东抗倭和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上台来讲述的小助教课前一定要有所准备。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写出的澳门的历史情况,有的放矢地介绍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权的历史。
自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相继进入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国内疯狂剥夺小生产者,使之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在国外强占殖民地,野蛮掠夺,使资本源源不断地输回母国。在这世界形势的新格局中,封建中国的明王朝也面临着一种外来的火与剑的威胁。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写出的所知道的澳门的历史情况,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讲述这段历史。
如果学生对“七子之歌”比较熟悉的话可以一起来唱
学生对澳门回归的情况有一定的印象,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优化本目教学
适当地介绍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有一个整体观。
唱歌可以渲染课堂气氛。采用独唱、合唱的方式都可以。
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是葡萄牙。1511年,武装占领满剌甲(今马六甲),作为侵略的据点。1517年,葡萄牙八艘炮舰串入我国领海,炮轰广州,盘踞珠江口的屯门岛,劫掠商民,遭到广东军民的反击。此后,葡萄牙殖民者伙同倭寇经常出没于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烧杀劫掠。1553年,他们利用广州重开海禁的机会,贿赂买通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取得合法通商资格。又诡称商船遭到风暴袭击,以晾晒货物为借口,霸占不去。1573年,他们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做教材的“活动与探究”。
本目内容教师需讲清:被葡萄牙攫取的是澳门的居住权,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明政府在澳门设守澳官,驻扎军队,对澳门实施全面管理。
【小结】
由小助教上台小结新课,并带领大家复习新课。
【课后作业】
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
板书
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
2.郑和下西洋的情况
3.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危害性
2.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
3.东南沿海倭患的基本解除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