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备课精品】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件+素材+练习: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16 10:17:44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乾隆统治时期中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少年康熙皇帝便服像戎装的康熙帝康熙率军亲征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清钢剑乾隆手迹《清明》乾隆射猎英姿乾隆皇帝《乾隆帝一箭双鹿图》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子孙满堂,此图是乾隆与孙辈欢聚的情景。  广学博览的乾隆皇帝鎏金坛城康熙帝平定准噶尔时清军向克鲁伦河运送军粮的情形(图)金奔巴瓶读书的康熙帝第七世班禅唐卡布达拉宫避署山庄避暑山庄内景避暑山庄内的金山寺和水心榭《北征督运图册》局部雍和宫建筑图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乌兰布通古战场遗址晚年康熙皇帝画像外八庙全景图土尔扈特部游牧图伊犁将军府旧址 《准回得胜图》 郎世宁《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驻藏大臣像驻藏大臣令牌 清朝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现藏西藏扎什伦布寺)清朝册封达赖喇嘛的金印五世达赖像课件29张PPT。韩红的歌曲《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导入新课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驻藏大臣的设立
外八庙:民族团结的象征课程标准
  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知识与能力
  知道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用怀柔的方式加强和少数民族的联系。
  知道清朝的疆域,并通过与我国现在疆域的比较,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社会的安定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任何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都是可耻的;通过本课学习要认识到:康熙和乾隆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们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重点
  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及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难点
  理解边疆民族的叛乱,以及清朝的少数民族统治政策对巩固统一的意义和影响,联系现实,认识到新疆、西藏稳定的重要意义。一、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加强对蒙古管辖二、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加强对新疆管辖三、 驻藏大臣的设立——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四、 外八庙——民族团结的象征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1.平定准噶尔的必要性 蒙古族的噶尔丹部在沙俄的挑唆下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2.经过康熙三次亲征,1690年,乌兰布通战役取得重大胜利。3.结果彻底平定了叛乱。5.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蒙古边疆地区的管辖。4.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唐朝灭掉西突厥之后,在今天新疆吐鲁番附近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时期全图 “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学者和大阿訇。新疆伊斯兰教封建上层人物也自称“和卓”。这里大小和卓是指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罗尼都和霍集占。 大小和卓 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回部 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分裂祖国,残害维族人民,激起当地人民的不满。乾隆时,天山以南的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祸及当地人民。清政府招降不成,调兵平定了叛乱,而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简述   在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之后,乾隆皇帝在新疆地区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假如你是乾隆,在平叛后会做些什么?思考:
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从中你有何启发?清政府注意政策;
得到维族人民支持;
分裂不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1.册封“达赖”和“班禅”
2.设置驻藏大臣及其地位与职权的确立
3.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1.唐时西藏称吐蕃,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成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合同为一家。
2.元朝时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3.清朝时,顺治赐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赐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从唐朝到清朝,西藏地区同中央的关系 1.清朝前期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笼络政策有哪些?
2.你认为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清朝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有人说这是康熙皇帝贪图享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清朝采取的笼络少数民族的政策: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目的: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巩固多民族国家;作用:对于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八庙成为团结蒙古、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活动场所,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远景西伯利亚南海葱岭太平洋巴勒喀什池北岸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和赤尾屿清朝疆域平叛乱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康熙平定回部贵族叛乱,设伊犁将军----乾隆设官职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顺治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康熙设驻藏大臣-----雍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乾隆施恩惠:会盟联姻等,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贵族感情。民族政策:
恩威并重课堂小结:基础巩固:
1.清初接见五世达赖,并正式赐“达赖喇嘛”封号的是 (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2.1690年,准噶尔部进犯内蒙古,得到了哪国的支持(  )
A.英国 B.法国  C.沙俄  D.荷兰
3.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 )
A. 西域都护 B.北庭都护 C.安西都护 D.驻藏大臣
课堂练习 ACD 请分别扮演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夸耀一下各自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功绩,比比谁的功劳大。顺治的贡献:1.是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
2.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的贡献 1.领导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不楚条约》,抗击沙俄的入侵;
2.康熙统一台湾,设台湾府,使台湾重新统一在清朝中央政权之下;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对蒙古管辖;
4.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加强对西藏管辖;
5.在位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雍正的贡献1.设军机处,君主集权达到顶峰;
2.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辖;
3.在位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乾隆的贡献 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2.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在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团结了少数民族上层,加强了中央和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
4.组织编纂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在位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再见一、单项选择
1.准噶尔部的叛乱 ( )
①是在沙皇俄国的教唆和支持下进行的 ②是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
③康熙两次亲征,彻底平定了叛乱 ④是不得民心的错误行为
A.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2.乾隆皇帝派兵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时,曾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积极支持此事最能说明 ( )
A.回部地区已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维吾尔族人民是非分明
C.大、小和卓叛乱不得人心
D.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心愿和要求
3.以下关于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的相同之处,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古代少数民族首领 B.受到皇帝的册封
C.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D.少数民族宗教首领
4.清朝册封西藏达赖喇嘛首领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喇嘛教内部争权夺利 B.拉拢当地宗教势力,便于统治
C.加强对各种宗教的管理 D.确立中央对边疆的管辖权
5.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职责是 ( )
A.册封达赖和班禅
B.作为中央代表与达赖、班禅进行宗教联系
C.作为中央代表同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D.作为军事首领掌管西藏事务
6.康熙帝和唐太宗相比,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 )
A.发动正义的反击战争
B.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
C.注重经济、文化的交往
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时带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
7.下列有关我国西藏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唐朝的吐蕃人是我国藏族的祖先
B.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
D.明朝前期,设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二、材料分析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承德建造了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外围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喇嘛庙。
材料二 “外八庙”……其中有为纪念平定准噶尔叛乱而修建的普宁寺,有位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而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寺,有为欢迎六世班禅大师觐见而修的须弥福之寺。须弥福寿之寺由两个部分组成。庙的前部为汉式寺院的传统布局,后部为藏式的平顶大红台。
(1)避暑山庄、外八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汉藏合壁寺院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外八庙的出现,体现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何特点?

9.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
(2)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
10.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
11.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怎样逐步巩固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1.B 2.D 3.A 4.D 5.C 6.D 7.D
8.(1)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2)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3)清政府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重,形势灵活。
9.(1)康熙皇帝。(2)两次率军进行了抗击俄国的雅克萨保卫战,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平定准噶尔部分裂势力;册封五世班禅;大兴文字狱等。
10.(1)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杀虐待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维吾尔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2)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
11.(1)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2)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了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对新疆地区加强了管理。(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次年设置台湾府,使台湾的管辖置于中央政权之下。(4)康熙帝两次率军进行了抗击俄国的雅克萨保卫战,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感想: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任何分裂势力必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一课主要是介绍清朝前期是如何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的,所以各个事件的过程并不太重要,可简单介绍,重点在于结果,每件事都有它的重大意义,要重点讲述。教学时应准备一幅地图,辅助讲述,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清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了今新疆地区的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变;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用怀柔的方式加强和少数民族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清朝疆域与现代我国疆域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社会安定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任何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是可耻的。通过对清朝巩固统一斗争历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对祖国统一意义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康熙和乾隆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得奖政治家,他们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学重点
平定准格尔部和大小和卓的叛乱以及对西藏的管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边境民族的叛乱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我们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待学生回答后指出,我们这多民族的国家,早在清代就基本形成了,当时清朝的统治者,为了使同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做出了长期的努力。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备注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出示清朝时的地图,讲清楚准噶尔部的来历,知道他是漠西蒙古族的一支,噶尔丹执政的时候,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在沙俄的支持下,噶尔丹在蒙古发起了叛乱,这是一种分裂国家的行为,皇帝康熙亲自率兵出征,平定了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注意讲述一些简单过程即可
时间:1690年
著名战役:乌兰布通战役
后果:清政府在乌里雅苏台设置了将军,巩固了对蒙古的统治。
应该用一幅历史挂图,边演示便讲解。
到本目的最后,应当把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历史介绍一下,说明我国的多民族性质。
这里还可联系上节课刚提过的台湾问题指出,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会受到打击,培养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练习。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先要介绍大小和卓叛变的简单背景,能够让学生知道大小和卓虽然叛变,但是不得民心,最终在乾隆年间,平定了叛乱。
后果:在新疆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在这一目中,可出示想一想的问题。
“清军为什么能够取得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胜利?”
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并联系上一目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驻藏大臣的设立
出示西藏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再引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西藏的位置,说明西藏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知道西藏与外面的联系很少,特别容易自成一体,所以应当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回顾历史,可引导学生回忆文成公主的故事和元朝宣政院的设置,知道西藏和中原自古就有友好往来。
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统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顺治皇帝是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皇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
1793年,乾隆皇帝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金瓶擎签制度。
这样清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得到了强化。
介绍这一部分时,应适当加入一些西藏的风土人情和宗教情况的见解,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金瓶擎签制度,可出示十一世班禅金瓶擎签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这一制度的理解。
外八庙:民族团结的象征
出示避暑山庄的图片,说明这是我省有名的旅游胜地,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避暑山庄是一个历史文化旅游点,想一下它有什么历史背景?山庄为什么要建在这里?
可提示学生山庄建立有它的政治目的,还可从承德的地理位置方面思考。
待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说明外八庙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是当时清朝帝王活动的产物,每一座庙宇,都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记述着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庙里现存的碑刻和文物,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清朝初年即康乾盛世时清朝与各民族团结的情况。这些庙宇,是清朝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象征,也是抵御外侮、战胜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
这里可出示大量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精美图片,并从外八庙的喇嘛教的建筑特色来说明它民族团结的目的。
小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有战争,也有一些怀柔政策,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团结了各族人民。
板书设计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1.时间
2.著名战
3.结果
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1.时间
2.结果
三、驻藏大臣的设立
1.顺治皇帝是册封“达赖喇嘛”
2.康熙皇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1727年,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
4.1793年,乾隆皇帝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金瓶擎签制度。
四、外八庙:民族团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