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从富弼看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认识这一时期两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九课
改革变法,力挽狂澜
边防压力,危机深化
偏安一方,以和为贵
一、谏言仁宗:
二、赴辽谈判:
三、革新朝政:
四、偏安岁月:
中央集权,弊端初显
课件目录
课堂导入:文官富弼的官场履历
时间 1004年 1040年 1041—1048年 1043年 1069—1085年
履历 出生 预判危机 谏言仁宗 审时度势 赴辽谈判 立志变革 参与新政 明晰弊端
反对变法
事件 澶渊之盟 宋夏战争 庆历增币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时代背景
人物故事
姓名:富弼
生卒年:1004—1083年
字:彦国
地区:河南
地位:北宋名相、文学家。
壹
——中央集权,弊端初显
谏言仁宗
【思考1】燕云十六州的失去对宋朝有何影响?
【思考2】燕云十六州的获得对契丹有何影响?
辽
宋
燕云十六州之得失
经济上获得农业发展的基础;战略上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
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华北平原无险可守,受到威胁。
地理特征
1. 气候土壤条件适合发展农业;
2. 地势北高南低,是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3. 建有重要的防御工事,如长城
辽
宋
宋辽“澶渊之盟”
时间 两次北伐
公元979年 宋军灭北汉后直接伐辽,久攻不下,最终遭遇辽军前后夹击而溃败。
公元986年 将兵配合不善,指挥失误,宋军最终惨败。
公元1004年 辽南下攻宋,宋被逼签订协议,每年赠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富弼出生在宋朝军事相对孱弱的时期
【问题1】富弼针对宋朝军事提出了哪些看法?
【问题2】由此说明当时的武将处境如何?
【问题3】结合所学,思考富弼何出此言?
富弼言:“用兵之道,主于威而辅以权变”, 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即使是皇帝都不能驾驭,“况令阍寺之贱(古代宫中掌管门禁的官)监督之,使举动不舒,羁于俯仰,而望成其功,虽甚愚者亦知其难矣”。
——选编自曹清华《富弼年谱》,四川大学,2002年,第14页。
富弼言:“中外贵贱之士,所宜用之各有常分” ,在“天下治乱安危之际,全系天子任人当与不当,若当则更系信与不信尔” ,建议使将专其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辽、夏的侵摄。
——选编自曹清华《富弼年谱》,四川大学,2002年,第14页。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研读:富弼的谏言
武将理应“专其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武将权力受严格限制
抑武传统存在弊端
皇帝以及朝廷无法及时知悉战场变化,不应直接指挥战斗
【回顾与思考】结合材料三思考,宋初时,武将出身的赵匡胤为何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兵志》
材料三
武将势大
地方权重
君弱臣强
赵匡胤受将士拥护,黄袍加身,顺势造反
要险
土地
人民
甲兵
财赋
【合作学习】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宋初统治者如何践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解决“武将势大”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统治者在任人原则、持有权力、将兵关系等角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解决“地方权重”问题
结合唐朝的“道”与宋朝的“路”之别,思考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有何新变化?
解决“武将势大”问题
对比唐朝,聚焦枢密院、御前会议、知谏院的职能,思考宋朝中央官制有何新变化
任人原则 以才庸无谋,忠实易制为原则
持有权力 严格限制将帅权力;分割兵权(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武将不再掌握全部兵权
将兵关系 不派三衙高级将领领兵出征;频繁的调任使禁军将帅身边再无心腹亲兵
【第一组】根据材料概括统治者在任人原则、持有权力、将兵关系等角度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地方
中央
地方
强干弱枝
唐朝的“道” 宋朝的“路”
异 “道”原为州县之上的监察区;节度使掌实权后“道”渐变为节度使辖区。 “路”与州、县之间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
“道”设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唐中后期节度使成为诸道的实际“一把手”。 “路”不设统一的领导机构,没有如“节度使”一般的“一把手”。
“道”变成节度使辖区后,节度使掌握了辖地的实权。 任职官员只能过问军政,而不掌握实际的调兵权与用兵权。
同 都是朝廷派出的地方管理机构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转运使司(漕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安抚使司(帅司)
【第二组】对比唐朝的“道”与宋朝的“路”之别,思考宋代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有何新变化?
地方权力受限,中央集权加强
【第三组】对比唐朝中央官制,聚焦“枢密院、御前会议、知谏院”的职能,思考宋朝中央官制有何新变化?
皇帝
御前会议
三司使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参知政事
同平章事
枢密院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扩大官僚队伍,践行崇文方针,强化君主专制
难题
宋初的解决措施
效果
课堂小结
武将势大 强化控制、限权分权 分离将兵、精兵内调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强化中央集权
地方权重 削弱地方权力 强化中央集权 君弱臣强 扩大官僚队伍 践行崇文方针 强化君主专制
强化君权
贰
——边防压力,危机深化
赴辽谈判
片段观影:富弼赴辽谈判
情节一
辽国君主要求宋朝归还关南十县之地,宋仁宗派富弼赴辽谈判。
【问题探究一】以钱财换取和平的方式是否可取?
军兵数/时间 开宝中 至道中 天禧 庆历中 治平中
禁厢军总数 (厢军:地方军) 37.8 66.6 91.2 125.9 116.2
宋朝军队人数增长情况统计
——选自汪圣铎著:《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第25页。
【问题1】从表格中可以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问题3】这说明宋朝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局势?
【问题2】表格所展现的信息对宋朝内部有什么影响?
军队人数呈增长趋势,至庆历中达到顶峰
军费大增,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
面临严重的军事危机
材料四
出兵甚众,宋夏战争却屡战屡败!
【问题探究二】为何宋朝拥兵甚众却仍屡战屡败?
士兵素质低下
军队训练废弛
“澶渊之盟”之后的和平环境
武将弱化
“抑武”原则下,武将难以大展身手,将兵配合不善。
【深挖教材】阅读教材第二子目与“募兵制”内容,概括宋朝士兵素质低下的原因?
“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兵源问题:灾荒年招募流民为兵,以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深挖史料】深挖富弼谏言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概括武将弱化之因。
军事实力弱?
叁
——革新朝政,力挽狂澜
革新朝政
【总结与思考】“冗”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它们分别对应宋朝政治军事上的哪些问题?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多余,闲散
平庸、无用
官位多而杂
行政效率低下
军队常扩编
战斗能力低下
养兵又养官
耗费国家财力
积贫积困,引发革新浪潮
行政危机
冗官
冗费
冗军
宗旨 /原则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与控制 变法 目的 富国 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青苗法)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强兵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整顿官僚机构
厚农桑、均公田、减徭役、明黜陟、抑侥幸、择长官、重命令、推恩信、精贡举、修武备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思考】梳理教材第三子目,填写表格,并思考为何曾经积极参与庆历新政的富弼等人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
调控经济
开辟财源
改革兵制
改革因触及多方利益而遭到抵制
失败
以谓百姓当五谷青黄未接之时,势多窘迫。贷钱于兼并之家,必有倍蓰之息。官于是结甲请钱,每千有二分之息,是亦济贫民而抑兼并之道。
——魏泰:《东轩笔录》卷四
评价一
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青苗法出,弼以谓如是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持不行。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第二册
自制下以来,上下惶惑,皆谓若不抑散,则上户必不愿请;近下等第与无业客户虽或愿请,必难催纳。将来必有行刑督索,及勒干系书手、典押、耆户长同保均陪之患。
——欧阳修: 《欧阳修集编年笺注》第六册
评价二
【问题一】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两则评价,简述青苗法实施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抑制土地兼并
救济灾年农民
维护社会稳定
提供财政收入
官府变相敛财,且为求政绩强迫民众借贷;
变法在部分地区得不到良好落实,反而损害农民利益。
【问题二】对比王安石实行青苗法的初衷,这一历史信息说明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魏 泰
史料研读:王安石变法
肆
——偏安一方,以和为贵
偏安岁月
【思考一】从南宋的疆域范围与“靖康之变”出发,思考“偏安政权” 有怎样的特征?
金
辽
北宋
封建王朝失去中原不能统一全国
保留原有政府以及部分主权
封建王朝被迫苟安某地
靖康之变
【思考二】观察两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思考两宋在对外关系上呈现怎样的特征?为何会呈现这种特征?
1003年
宋辽
“澶渊之盟”
1127年
“靖康之变”
960年
北宋建立
南宋建立
1276年
南宋灭亡
1044年宋夏和议
宋金长期南北对峙
保持相对和平状态
岳飞冤死、宋金和议:
源于宋朝崇文抑武之传统
1141年
南宋与金
“绍兴和议”
并立政权:北宋、辽、西夏
并立政权:南宋、金、西夏
宋辽长期保持相对和平状态
宋夏和议后双方保持和平状态
崇文抑武
以和为主
改革变法,力挽狂澜
中央集权,弊端初显
边防压力,危机深化
偏安一方,以和为贵
谏言仁宗:
赴辽谈判:
革新朝政:
偏安岁月:
守内需外
强干弱枝
新政变法
富国强兵
行政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引发
推动
以和为主
多民族政权并立格局形成
崇文抑武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中央集权,弊端初显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