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以三民主义为线索
一、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三、三民主义成为现实了吗?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入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思想新实践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中体西用
三民主义
维新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实践运动:由无到有,由浅到深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有何不同?
壹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十六字 纲领 具体主张
民 族
民 权
民 生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一、三民主义基本内容
材料一: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前提
核心
保障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贰
三民主义实践探索辛亥革命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
必然:事理必定如此;一定
材料一:辛亥革命发生确有偶然性的因素,但这些偶然性的因素是寓于必然性之中
——曲洪波; 张玲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探索——以“辛亥革命”有关内容的教学为例》
(一)背景:
辛亥革命是偶然还是必然?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一)背景:
革命的基础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材料一:
(1)政治基础: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一)背景:
革命的基础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一:
凡五年间(1903年—1908年)报部注册之公司凡二百六十五,其资本总额138336760元,不可谓非一时之盛也。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1)政治基础:
(2)经济和阶级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0世纪初期,各地城乡资本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也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了一个独立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进行有组织地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一)背景:
革命的基础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一:
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1903年邹容《革命军》
(1)政治基础:
(2)经济和阶级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以革命去之。
——1903年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二: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成立时间 名称 成立地点 性质 纲领口号 机关报纸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894年11月
1905年8月
(一)背景: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政治基础:
(2)经济和阶级基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和组织基础:
革命的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兴中会、同盟会de1成立,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性纲领
檀香山
东京
1905年11月
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概括为三民主义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一)背景:
革命的基础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材料一:
1906年 萍浏醴起义失败
1907年 发动三次起义失败
1908年 再发动三次起义仍失败
1909年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
1911年 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
(4)实践基础:
政治基础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实践基础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材料一: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其一,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其二,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其三,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其四,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 背景
概况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1、新政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较为广泛深入的改革。
2、新政不新:新政内容与戊戌变法时期所颁布的改革措施颇多相似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教育、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主要包括: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倡办实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裁减绿营,训练新式海陆军;开放言路,精简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等等。
(一)背景: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改良的失败
1905-1911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腐败的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转而支持革命
社会精英阶层觉醒(新军、留学生)
统治阶层阶层腐败无能
PK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机构:
国王
议会
内阁
辛亥革命
(一)背景:
预备立宪 背景
概况
1.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改良的失败
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1906年9月
1907年资政院筹备处、立宪工会
1908年8月
1908年,慈溪、光绪去世,溥仪继位
1909年咨议局
1911年5月
1910年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
《钦定宪法大纲》
责任内阁
清末预备立宪按主要机构:
清朝皇帝
咨议局、资政院
责任内阁
虚有其表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预备立宪 背景
概况
(2)辛亥革命必然性基础
改良的失败
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1906年9月
1907年资政院筹备处、立宪工会
1908年8月
1908年,慈溪、光绪去世,溥仪继位
1909年咨议局
1911年5月
1910年三次国会请愿运动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非议院所得干预。
——《钦定宪法大纲》
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立宪派与清政府离心,倒向革命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
《钦定宪法大纲》
责任内阁
材料二: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二、三民主义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一)背景:
2.辛亥革命偶然性因素
(1)四川爆发保路运动,使得湖北防务空虚。
(2)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民有
国有
出卖
川汉铁路
粤汉铁路
汉口埠
广州
宜昌府
成都府
重庆府
夔州府
1909年12月10日
株洲
三水
长沙
1900年7月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1.1911武昌起义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②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
③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
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2.1911年南北议和
北:北方清朝政权
南:南方独立各省革命力量
袁世凯
②12月18日至月底,五次会议:停战、国体、国民会议
①11月11日,议和谈判:君主立宪pk民主共和,谈判破裂
国民会议内容
确定共和政体;
优待清皇室;
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
孙中山回国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3.1912中华民国成立
国名: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首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副总统:黎元洪
美国式总统制
英国式内阁制
pk
√
皇帝尚未退位
北方尚未收复
革命党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4.革命果实旁落
清政府
袁世凯
帝国主义国家
北伐
推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迫使清帝退位
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寄希望于袁世凯
“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的贸易获得进展”
清帝退位、和平的革命成功
取得政权
清室、满人安全,获得优待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4.革命果实旁落
1911年12月
南北双方代表在上海和谈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
1912年2月13日
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1912年2月15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宣誓就任临时民国大总统
清朝宣统帝
下诏退位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5.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美国式总统制
英国式内阁制
pk
政体
√
三权分立→反君主专制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其他
C.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主权在民→反君权神授
自由平等→反封建等级
美国式总统制
英国式内阁制
pk
√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探索
辛亥革命
(二)过程:
5.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政体
A.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其他
C.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
主权在民→反君主专制
自由平等→反封建等级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权分立→反君主专制
叁
三民主义
成为现实了吗?
三、三民主义成为现实了吗?
(一)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未明确反帝
偏重于政治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
资产阶级的民权
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
1、三民主义本身
2、辛亥革命
未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未彻底反封建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三、三民主义成为现实了吗?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南北议和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2月18日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1月1日
1912年3月11日
民族层面:推翻清王朝统治
民权层面: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政
治
材料二:新礼服成,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
材料一:“封建余孽”四个字出现于辛亥革命后,鲜明地反映了这场革命矛头所向的威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三、三民主义成为现实了吗?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南北议和
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2月18日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1月1日
1912年3月11日
革命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
材料一: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二处行政、警察等权,均操于外人之手,应俟大局底定,再行设法收回。现时华人在租界内,暂不可率行抵抗或鲁莽从事。
——《中华民国对于租界应守之规则》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热心消灭,奋斗之精神逐渐丧失。人人皆以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便是革命成功,革命事业不肯继续做去。”“当时党人已大有争权夺利之思想,其势将不可压。”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总结
三民主义
理论
现实
辛亥革命
基本内容
三民主义的意义与局限
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背景
过程:
武昌起义
南北议和
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果实旁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作业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民主义
维新思想
民主科学
理论
现实
实践
1、按照理论-实践-现实模式自行挑一个辛亥革命之前的活动进行复述或者利用该模式进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预习
2、完成课后练习